上一篇:回忆一下去年年会表演 读曾仕强 -《人际的奥秘》有感 下一篇:本系列完

39865 2023-06-26 2023-09-10

前言:读曾老著书:《人际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读后感 + 个人总结。

一、首先中国人的特性

1、言 - 模棱两可,言不由衷

1、听话不如“看话”

  1. 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人们把“指鹿为马”理解为“不明是非、颠倒黑白”,其实很不恰当。赵高只是借此试探一下究竟自己在朝廷的权势怎样,其真正的话意是:“你们是服从秦二世,还是服从我?” 我们嘲笑群臣不分黑白,其实他们才是真正听懂话意的人。
  2. 中国话很不容易听,才是我们真正的难处。中国人要人家不要“听”话,其中含有“中国话不可以用耳朵听”的意思,必须特别小心。
  3. 中国人常常告诫我们“看他怎么说”,也就是说,中国话不适合单用耳朵听,应该配合眼睛看。“看”话也不能单凭一双眼睛去看,还要动用“心眼”,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才能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
  4. “心眼要大”,才能听得真实。“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儿”,就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对方有难言之隐,有说不出来的苦衷,有说出来反而彼此难过的事情,千万不要用不正当的心思去曲解。

2、“随便”并不随便

  1. “随便”代表“看看你的诚意”。衡量你自己的能力,看可以提供什么,我不想为难你,但你真的“随便”,就是轻视我。
  2. “随便”表示具有“单凭物质不足以表达全部的敬意,必须拿精神来补助”的用意。以请客吃饭为例,主人即使准备很多佳肴,仍然说“随便吃点”,意思是这些菜虽然很好,但总觉得应该有更好的,才足以表达主人对宾客的敬意。如果客人认为过于丰盛,就会说“太破费了”;如果客人觉得不过尔尔,既然主人说了“随便吃点”,那客人也不会不满。
  3. “随便”暗示“我有我的意见,只是不便说出来”。以上司征求下属的意见为例,下属绝不敢说“随便”,而是请上司做主。
  4. 用高声说话来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是中国人的绝招,在人际关系的运作中,具有转危为安的决定性作用。
  5. “随便”正是孔子“无可无不可”的体现。“随便”绝不是“马马虎虎”,我们将心比心,既不希望人家“马马虎虎”待我,当然也就不可以“马马虎虎”对待别人。该“随便”才能随便,不改“随便”绝对不可以随便。
  6. 以“不随便”的态度来“随便”,才能符合合理的标准。我们一方面不可以随便说“随便”,另一方面也不能随便理会或处置别人的“随便”,因为一个有修养、有分寸的中国人,是不随便说“随便”的。

3、不反对并非赞成

  1.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在征求中国人意见的时候,中国人基本上说的都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话。因为事情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只能赞成一部分而反对一部分。
  2. 当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保证不再改变的时候,中国人自会当机立断,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就算如此,警觉性特别高的中国人,也尽量避免公开表态,骑虎难下,徒增不必要的麻烦。
  3. 先赞成后反对,先反对后赞成,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攻心”术是中国人的独特手法。例如:“我毕业马上出国留学,你赞成吗?” 如果你不赞成,最好回答说:“我不赞成你马上出国留学,但是如果你准备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学的是什么,将来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我当然不会反对。”
  4. 既不说赞成的话也不说反对的话,一方面保证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方的责任,凸显听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视自律和自为。一旦表示赞成,听者大受鼓舞,可能“大意失荆州”,造成“阴沟里翻船”的惨剧。而一旦表示反对,听者受挫,可能因而放弃,或者缺乏信心。不支持也不反对,听者才会面对现实,用心地研究判断,自己做最后的决定。
  5. 在人际交往中,圆通的人也不应该直接问别人是否赞成或反对,以免给人别有用心之嫌,一般只问“你有什么看法”之类语气较弱的问题。

2、行 - 谨慎小心,反求诸己

1、先弄清楚对方是谁

  1.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弄清楚对方到底是谁。中国人认为“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为”,很难“对事不对人”,所以常常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
  2. 中国人比较倾向于“差别对待”,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身份的人。如果你的职位比我高,那你说什么都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如果你和我职位平等,那就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的职位比我低,我不会以大欺小,却绝不容许你以“下”犯“上”。
  3. 中国人没有面子的时候,最要紧的,便是设法找回面子。如何挽回他的颜面?很简单,一心一意地找你的毛病,只要被他抓着了,他的面子便全回来了。他一心一意找你的差错,你真的插翅难逃,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迟早会被他逮个正着。
  4. 但是,如果上司冤枉你,你保持沉默,一句话都不讲,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负重,其实不然。你的上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发,就会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搞的?难道我屈说了他?”于是,他自然想着解开谜团,结果发现自己确实冤枉了你,并由于自己内心愧疚而善待你。
  5. 一般来说,上司冤枉你,纯属偶然,很少有上司估计颠倒是非,存心而为之。若真实存心而为之,据理力争又有什么用呢?不如另谋高就。如果你没有别的门路,最好忍气吞声,说不定上司见你一直逆来顺受,网开一面,不再针对你。

2、小心才不会上当

  1. 西方人笔试骗子,使其备受压力,抬不起头来。而中国人认为人人应该各自小心,不要上当,使那些骗子无从下手。西方人的想法很对,只要大家齐心,共同指责骗子,便可以减少骗人的行为。而中国人更实际一些,要求自己岂不是比要求别人更容易一些?“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别人不要欺骗,远不如自己提高警觉更可靠。
  2. 一般中国人不会直接要求别人的,如果有人真的这么做,他往往会有拆穿骗局的能力。
  3. 在正常的情况下,当然应该相信别人,当时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应该相信他。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至于一相信就上当。
  4. 吃亏上当,人人不喜欢,却又经常发生这种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很多人喜欢占小便宜,才造成因小失大。提防上当,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切记不要贪小便宜。

3、凡事追求合理

  1. 在中国社会,凡事自己求合理,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即使你的“合理”和他的“合理”会有些误差,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起码会问心无愧。至于是否会引起争执,听天由命吧。虽然这听起来比较消极,但总比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使大家心理不高兴,甚至造成误解要好得多。
  2. 自己合理不合理要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判断。他人的反应就像一面镜子,会如实地反映你是否合理。当对方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时,不要指责对方的缺失,而是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理。如果是的话,赶快先把自己的缺失调整过来,对方也可能跟着表现出合理的反应。要改变对方,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改变我们自己。
  3. 中国人很会“颠倒是非”,拥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进退自如,因为凡事早已留有余地。有时候只需恍然大悟状说:“哦,刚没反应过来/刚没听太清楚/刚在想其他的,你说得这个啊,那我知道....”

3、心 - 追求圆通,善于自保

1、圆通而不圆滑

  1. 人们历来崇尚君子,但事实上君子斗不过小人的情况比比皆是。因为小人非常重视人际技巧,很容易打动别人的心,进而抓住别人的心。君子往往觉得自己凭良心,不做亏心事,不必讲求什么人际技巧,因而时常得罪人,引起别人的怨恨和报复。这一点是君子不及小人的地方。那君子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同样注重人际技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呢?
  2. 人们常常认为小人圆滑,因而对其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
  3. 合理的“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圆通。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迅速成长;不要完全排斥或放弃“推”、“拖”、“拉”,也不能凡事都“推”、“拖”、“拉”,以免一不小心,就变成令人厌恶的圆滑。

2、遇事先求自保

  1. 深藏不露实际上是中国人守身哲学的应用,也是奠定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如果有人把自己的实力毫不隐瞒地展现无遗,很容易遭人算计,岂不是自讨苦吃?中国人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宁可韬光养晦,安然度日。
  2. 只有中国人深藏不露,静观其变,再衡量情势的变化,以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立于不败之地。
  3. 争是必要的,舍也是必要的。只有把“争”和“舍”融合在一起,该争的才争,不该争的就舍弃,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才是圆满的做法。以让代争便是兼顾“舍”与“争”的权宜措施,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才不会乱争,才可能争得恰到好处。
  4. 但是“让”并非消极的“让”,也不是让给谁都行,而是在冷静思考之后,让最合理的人来做最合理的事,才不会令众人是我。让来让去,觉得自己最合适,这时候就应当仁不让,关键在与把握“当仁”的尺度,要从事情的性质、轻重缓急和大小来判断。
  5. 当然,当仁不让也要以“半推半就”的形式表现出来。“半推半就”就是指确实“当仁”,而且推迟不掉,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为之。“半推半就”必须诚心诚意,另一方面表示“我虽然勉强接受,但仍然随时准备交给比我更合适的人”,一方面让没有当选的人也有面子。比如你被选为部门主管,必须表名你不想当,极力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行、经验不足、体力也不好、做事情没有耐心,把各种理由都列出来,最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为之”。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但千万不要以此为借口偷懒。一旦你接受了,就必须负责到底,才不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
  6. 以“师父留一手”为借口来骗人,给自己留下面子,尚属可行。若是连自己都骗,真的把责任都推给师父,那就太不长进了。“留一手”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4、性 - 爱占便宜,死要面子

1、就怕吃亏上当

  1. 说中国人怕吃亏上当,并不是贬低中国人。中国人重视合理,合理地怕吃亏有什么不对?就因为中国人怕吃亏,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有欺骗的意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才能皆大欢喜。
  2. 因为怕吃亏,中国人处处小心,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如果防不胜防,真的吃亏了,中国人也不以为意,反而相信吃亏是福,“吃一堑,长一智”。

2、只爱占小便宜

  1. 如果说怕吃亏是被动的,那喜欢占小便宜就是主动的行为。占小便宜,关键词不是“占”而是“小”。不贪心,很守本分。为了过日子占一点小便宜,没什么可耻的。而且对中国人来说,占小便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在试探对方。和别人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好,首先要了解对方,看对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
  2. 中国人比较在乎舍不舍得,换句话说,中国人不会盲目地为一个人去拼命,我们会考虑值不值得。要判断值不值得,就要看对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认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认为不值得。这就是中国人占小便宜的本意。
  3. 在人际交往的时候,首先要看对方的度量大不大,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做朋友。看对方舍不舍得、舍到什么程度,可以判断你在对方心目是何分量。
  4. 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首先要明白,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人比较喜欢占小便宜,但是也明白“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的道理,因此想让中国人帮忙,只要施以小恩小惠即可。如果施以“大恩大惠”的话,会让中国人心生警惕。

3、自私又爱面子

  1. 有人认为,中国人爱面子是缺点。我从不认爱面子是缺点,一个人连面子都不爱,那他还会爱什么?面子就是羞耻之心,一个人连羞耻之心都没有,那就无药可救了。
  2. 爱面子,往好的方面发展,乃是重视荣誉的表现,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往坏的方面发展,则是爱慕虚荣;更严重的,就是爱面子爱到不要脸的地步,那就是本末倒置。“面子”是“情”,“脸”是“理”。中国人讲情理,以理为本,视情为末。换句话说,爱面子要爱到不丢脸的程度,不丢脸就是合理;爱面子爱到合理的地步,才是合情合理。
  3. 类似的话,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听过,但只要无伤大雅,完全可以听之任之。只要不存心害人,或者不对别人造成不便,用谎话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大家很容易谅解。见到有人适当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你大可一笑置之,不必拆穿他的谎言,否则他丢了面子,会恨你一辈子。
  4. 保留别人的颜面,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对方会心存感激,因而会想方设法报答你。有些时候,给别人留面子,比给他金银珠宝更有用。
  5. 和爱面子的人(哈哈,我可以理解这里可以代指中国人吗)打交道,只要注意不让他丢面子就行了,当然,如果想办法让对方有面子,那就更好了。适当地恭维一下别人,多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让对方觉得面子十足,他就会变得很好说话。
  6. 切记,使一个中国人觉得没有面子,吃亏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自己。

二、建立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正视自己

1、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1. 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现代人“总是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总是说别人如何如何,却很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2. 中国人之所以聪明,就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合在一起考虑。我们尽量当顺民,但是偶尔也会当硬汉,必要的时候又可以做隐士,这种人就是随遇而安。领导看得起我,那我就当硬汉;领导看不起我,我就当隐士,反正我讲的领导也不听;领导对我一般,那我就当顺民。中国人常常是看你对我怎么样,才决定我如何对你。
  3. 人生不过四个字而已——心想事成。我们不要把“心想事成”当作祝语,他本来就是事实。但心想事成不意味着你一直说想成功就能成功,老天听不懂人的话,整个宇宙都是信息场,老天只接受你的信息,但听不懂你的话。
  4. 每个人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价值观发散出去造成一种磁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频率相同的人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这个就是所谓的缘分。缘是机会,分是关系,有缘无分就是说两个人有机会,但始终无法建立关系。
  5.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物极必反,过分亲密就容易吵架。“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有道理的,因为两个人就算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牙齿迟早也会咬到嘴唇。

2、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1. 要想和别人搞好关系,首先要同自己搞好关系,要能够接受自己。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2. 要改变别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而改变自己不是说去整容,而是接受你自己。当你哪一天接受了自己,就跟自己相处好了,那时你会发现,所有的人慢慢地都跟你处得很好,都开始接受你了。
  3. 憎恶自己的人,必然也憎恶别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在情绪上常常显得很不稳定,不是有意表现优越,便是相当自卑。这种内心的摩擦,使得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样也会憎恶他人。
  4. 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就能够把它变成优点。接受自己有某些缺点的事实,尽量不要让它发展,进而将它转变为自己的优点,才是最好的办法。人都不是完人,有缺点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也没必要变成完人,“完人”表示把人做完了。
  5. 把缺点变成优点,听起来有一些奇怪,怎么会这样?其实任何言行,配合时空的变迁,调整到合理的地步,便是优点。离开了具体的时空,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劣可言。

3、以实实在在为做人的准则

  1. 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只是本分,守本分之外,需要进一步持经达变(应用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圆通地应对事物),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
  2. 沟通力良好,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彼此协调。这时候更需要重视人伦的道理,使大家觉得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值得敬重,也能够使其本人得到相当的信任,久而久之,声望就建立起来了。这是急不得的,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在中国社会,遇到争执的时候,经常会请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出面调停。难道德高望重之人就一定公平吗?未必,但是大家对他们有信心,知道他们一定会公正,所以讲其视为沟通的桥梁。不管他们的评判有没有道理,对立双方都比较方便下台阶。

2、善待他人

1、待人需要诚心

  1. 中国人的自保心理很重,做起事来难免“遮遮掩掩”。中国人在虚虚实实之间,有很多变化。有些人说中国人骗来骗去,实际上中国人大多数重视诚信,不过是因为吃亏吃多了,自然懂得遮遮掩掩的好处。有时候中国人并不骗人,只是暂时蒙一下,瞒一时,一方面明哲保身,一方面静观其变。出发点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欺骗别人,所以也不算是什么善意的欺骗,因而丝毫没有欺骗的意思。
  2. 人与人相处,用诚恳的态度来感动对方,固然是不可易的原则,但是实际应用起来,这种单一方式很难奏效。有时候需要“设计”一点小花样。这些花样是建立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可以使彼此之间减轻摩擦,促进互动。为什么大多数女人都喜欢浪漫,浪漫不过是在适当时间、适当地点制造一些花样而已。
  3. 心正的人,就算花样一大堆,这些花样都是艺术。心不正的人,如果花样一大堆,则是玩弄权术。艺术和权术只一字之差,但性质不同,艺术的基础是诚恳,否则便会成为权术,成为破坏人际关系的杀手。前者以心正为出发点,后者则因心不正而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4. 对于自负的人,我们越是诚意请求,他就越发得意,不是托故拒绝,便是推三阻四,此时运用反激,会屡试不爽。激将法的要领在于一切为他着想,例如担心他受害,恐怕他不能胜任,唯恐他收人摆布,激起他的自尊心,使他非要表现一下不可。对于老于世故的人,反激若是没有把握,可以先把他捧得高高的,在暗示他此事非同小可,而且非他莫属,让他自告奋勇。这种正激的方法,使他很难推诿。这对于有能力而退缩一旁的人,具有奇效。
  5. 这些小花样,我们不应该排斥,否则很难彼此和谐。这些花样是人际技巧而非伎俩,与以诚相待并不矛盾,因为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2、待人需要友善

  1. 对待别人诚心还不够,还要有善意。
  2. 人性原本有善有恶,事实上也可善可恶。一般人偏向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自己抱有善意,期待对方善意的响应,多半能够心想事成。因为中国人是交互的,你对他好,他没有理由不对你好。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一开始就认定对方缺乏诚意,对方也会十分敏感,一下子就看出来,当然也不会诚恳地响应我们,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表现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对我们产生比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关系。别人注意我们,却产生不良的印象,不如不让他注意,反而更好。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还需要造成良好的观感。
  3. 不仅自己向善,还要导人向善。朋友的没得,应该替他宣扬;朋友有缺点,要帮助他改正。闻过则喜是一种美德,可惜做得到的人委实太少。如果劝告无效,那就要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4. 表达善意要多提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别人才可能依据交互精神,同样站在我们的立场来合理地回应。

3、待人需要礼貌

  1. 礼貌的作用,一是使大家相处愉快;而是大家在一起时,秩序井然;三是为表现合乎自己的身份;四是为发挥以让代争的精神。做一个谦恭有礼的人,别人自然会喜欢你而与你亲近。
  2. 对人有礼貌,不见得马上有实际的效益。

4、待人需有差别

  1. 对待交情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亲疏有别、差别对待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还要掂量一下自己在别人心里是何分量。如果你和别人是知己,完全可以无话不谈,他有什么过错,你都可以委婉提出;如果你和别人只是熟人而已,则交浅不可言深,以免犯了别人的忌讳,埋下祸根。
  2. 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即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其想法,以了解其感受、要求、苦恼。这种感情投入是自发的,不计较产出,你自然会因此得到许多
  3. 朋友。如果你是为了获得回报才投入的,总是想着“我对你好,你一定得对我好”,那你很可能得不到他人的回馈。

3、三大禁忌*

  1. 人际关系有三个破坏因素:锋芒毕露自负轻率。如果你有这三个毛病,最好马上改掉。
  2. 一个人锋芒毕露,其人际关系不可能好。很多年轻人都有这个毛病,到哪里都要变成焦点,别人讲话他要插嘴,对什么事情都有意见...... 这些都是锋芒毕露的表现。锋芒毕露不一定会出人头地,因为所有人都会找机会把你的锋芒除掉。很多人年轻时有棱有角,后来却变得很圆滑,就是因为受了很多打击。
  3. 自负也是破坏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很多人刚上大学的时候,眼睛长在头顶上,只看到天,没把别人放在眼里。尤其现在把大学分等级后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大,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底气都不足。
  4. 轻率,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不经过大脑。自以为很聪明,实际上就是轻举妄动。遇事不要立即反应,因为每次发生的事情都很特别,历史虽会重演,但从来都是大同小异,所以谁也没有绝对把握能处理好。
  5. 一般人遇到刺激就会乱说话,事后才后悔。而闭上嘴后,这个刺激会迫使大脑飞快地运转,积极思考问题,这叫做“谋定而后动”。千万不要急于显示自己很聪明而立即反应,否则你会后悔的。我们都不是神仙,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缺点,最要紧的就是告诉自己:“我很有能力,但是我不要随便表现”。
  6. 情势在不停地变,我们要特别机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先闭上嘴,赶快动脑筋,找到当前的合理点。全世界最受老天关爱的人有二:一是犹太人,二是中国人,他们所受的磨难最多,但是最聪明。
  7. 所以说,一个有能力就表现出来的人,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三、十大要领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1、一表人才

1、不要以貌取人

  1. 譬如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实力相当的两个人,际遇如此不同?这就是较好地体现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也是以貌取人的代价。
  2.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是也不能忽视别人的长相。一表人才也提醒我们仔细端详别人的长相,因为相貌在一定程度反应了人的内心世界,即“相由心生”。但是,如果完全凭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他的心,就容易犯致命错误。
  3. 人是很善于伪装的,所以要特别小心,看人的时候要多看几遍,要多来往几次。
  4. 看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看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目露凶光,说明他很凶狠;目光暗淡,说明他没什么能力;双目无神,说明这个人的运气不好。当一个人看到你,目光就闪烁不定,根本不敢跟你对视,要看他是男人还是女人。一个男人想骗你的时候,他根本不敢看你的眼睛,而是会躲来躲去;女人则刚好相反,她在盯着你的眼睛的时候才开始骗你。这就是男女有别,不要上当。

2、提升第一印象

  1. 既然你无法阻止别人以貌取人,那么,在外貌方面你该讲究的还是要讲究。为了防止别人以第一印象论断你,避免受到鄙视或排斥,丧失建立人际关系的大好机会,你必须用心调整自己,表现出“一表人才”的样子,使人一见面就产生比较良好的印象,对建立及开拓人际关系,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2. 有人认为外在美不重要,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理直气壮地忽视外在美。殊不知,如果不先展现自己的外在美,谁会有耐心慢慢发掘你的内在美?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形象,没有虚饰,也没有伪装。当然,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是自己的真实形象变得更美好。
  3. 要想提升自己的形象,我的建议是:第一,要保持身心健康;第二,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要想做到“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靠内心的修炼,即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慢慢地你的相貌就会变得端正。
  4. 一表人才,主要来自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先天相貌由父母的遗传决定,后天相貌则可以经由自己的学习、通过“相随心转”的运作来加以改变。学识丰富、内心充实、行为端庄,加上仪容整洁,不就是一表人才了吗?心一改变,外表也跟着改变,不妨试试看。

3、正确认识自己

  1. 为什么老天要费那么多心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长得不一样?这表明上天不喜欢我们一模一样。而今天的教育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一样的人,是违法天理的。我们即使长得不好看,也不必介怀,生下来是什么样子,就要接受这个样子。明白这一点,就比较容易了解自己。
  2. 我们在安排自己人生的时候,要记住适可而止。不要奢望达到人生的顶点,这是错误的观念。爬过山的人都知道,一旦爬到了顶点,就开始走下坡路。没有到达人生的顶点,你是很快乐的;一旦达到人生的顶点,你就会苦恼不堪,高处不胜寒,但这是你自找的。
  3. 人最怕的就是盲目地要往上爬,真是没有必要,人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不是盲目地向上升迁。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也要记住这一点:你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很多人都喜欢跟你在一起;一旦你不断地要往上升,你必定要排挤别人,必定要踩在别人头上,别人看到你就有危机感。
  4. 人要有上进心,但并非要不断地升迁。找到你最快乐的位置,找到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才有意义。如果你有这样的人生观,你的人际关系自然会改善,你的“一表人才”会自动显现。

2、两套西装

  1. 两套西装与一表人才说的都是外表,但是二者的重点不同。一表人才指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比如你的头发长得什么样,你的额头高不高,你的嘴巴大不大...... 而两套西装是指后天附加的东西,比如你戴什么帽子,戴什么眼镜,穿什么衣服。
  2. 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你的人际关系好不好,首先看你的本钱。你是不是一表人才,是不是会打扮自己,这就是本钱。

1、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同样重要

  1. 两套西装也有三层含义:第一,就是“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穿衣服有两个左右,一是保暖,一是尊重别人。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不能由你的兴趣决定,因为人是要合群的,要和群就必须要彼此尊重;第二,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不合乎身份的打扮,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穿着要合禁忌。不要犯了忌讳,存心找别扭。

2、人的外表应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1. 凡是外加的东西,都要符合你的身份,符合场所,符合文化背景。每一个人要选择自己合适的东西,不要盲目地跟潮流。
  2. 一个人穿惯了休闲装以后,穿正装会觉得不舒服。人一旦习惯了放松的状态后,再想绷紧会痛苦不堪。所以,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太舒适,一旦懒散就很难严谨起来,要去磨炼它。在精神方面,人越舒适、越自由越好,但身体方面要多加磨炼,要让自己吃一点苦,才能走更长远的路。
  3. 所以,你要你站得住,就不要坐下;只要你坐得住,就不要躺下。人活着就是要承受磨炼,否则就无法形成必要的抗压性。现在,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抗压性,很容易走到崩溃的边缘。

3、三杯酒量

1、爱好并非坏事

  1.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需要一些社交活动,喝酒、品茶、喝咖啡、吃饭等并非只是吃吃喝喝、填饱肚子,而是必要的社交方式,能传达很多意思。这些吃吃喝喝的活动,是增进彼此关系的手段,完全不予理会,并非良策。适时、适地、适质也适量地参与,彼此愉快,而且能确保安全。
  2. 三杯酒量就是人际关系开展的媒介。当你要结交一个朋友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听他到底喜欢什么,投其所好。
  3. 一个人要懂得布局,也就是说设下圈套,让别人掉进来。不要以为这是奸诈、耍阴谋。任何事情,你往好处想它就是好的,你往坏处想他就是坏的。两个人有共同的乐趣,才容易情投意合,进而志同道合。可以要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
  4. 跟中国人讲道理,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只相信自己的道理,从来不相信别人的道理,我们很固执,经常自以为是。但这不是缺点,我从不认为中国人有什么缺点,一个人的缺点就是他的优点,一个人的优点正好是他的缺点。要想建立人际关系,就不要有缺点、优点的观念。
  5. 一个人喜欢喝酒好不好?没有什么好不好。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假面具,很难彼此诚心实意地沟通。要使一个人对你不设防,有两个办法:其一请他去泡温泉,这时大家都赤裸相对,会暂时摘下面具。其二是请他去喝酒,酒一喝多,就会把持不住。

2、凡事要适可而止

  1.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喝酒,为什么要喝酒?为了酒后吐真言。交朋友容易,要变成知心朋友就非常困难。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有几个真心朋友。
  2. 记住,人是主宰,烟酒只是工具,你不能让它们反过来控制你。所有的社交工具、社交媒介都是为我们所用的,我们一定要抓住主动权,绝不做物质的奴隶。一个人如果变成物质的奴隶,非怎么样不可,是很凄惨的。任何活动只要你不沉迷,不上瘾,都没多大坏处。
  3. 千万记住,所有的媒介一定要有正当性。

3、酒桌交际的技巧

  1. 我的酒量并不好,但我从来没有醉过。第一,我从来不说“我不会喝酒”,这种话一说出来,就会打草惊蛇,所有人都想把你灌醉,因为你最容易醉,不灌你灌谁?这是自找麻烦。第二,我不主动去敬酒。第三,任何人敬我,我都毫不推脱,然后很快拿起杯子,猛喝一口,结果一点也没喝进去,我做了一点手脚。
  2. 做人要坚持原则,但态度要随和,这是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不要标榜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要随和,但是也要坚持原:要喝酒就喝,但绝不喝醉;要打麻将就打,但绝不赌博;要钓鱼就钓,但绝不沉迷。人永远要做自己的主宰,不要变成任何人或任何神的奴隶。
  3. 总之,三杯酒量要求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否则你一个朋友都交不到;也不能沉迷,否则后果堪忧。

4、四圈麻将

  1. 四圈麻将与上面的三杯酒量一样,范围很广,打球、跳舞等不会吃(喝)进肚子的东西都属于此范畴。三杯酒量与四圈麻将都是人际关系的媒介。也就是说,要想建立人际关系,就要投入到这些无形有形的活动中,这样才能同他人加强交往,才能维持人际关系。

1、赢到后来总是输

  1. 为什么要讲“四圈”麻将?因为上台容易下台难。如果你常常输钱,别人就喜欢喝你打麻将;如果你每次都赢,那渐渐地就不会有人跟你打了。千万记住,无关紧要的事情宁可输也不要赢。
  2. 天底下最笨的人,就是跟老板下棋居然连赢他三盘的人。比如跟老板下象棋,想讨他的欢心,只有一个办法,让他感觉到跟你下棋很吃力,而到紧要关头他却能赢你。他就会兴致勃勃,每次都会找你。明着强调下棋是不能让的,实际上你不让他才怪。
  3. 下棋也好,打麻将也好,该赢的时候才赢,该输的时候一定要输,这不是靠技术,而是看情况。你无法说这是游戏,因为这根本不是游戏,而是促进或败坏人际关系的手段。

2、人际关系要经营

  1. 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不是静止的,人际关系也是一样;不是越来越亲密,就是越来越疏远;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坏;不是越来越信赖,就是越来越猜疑。总之,始终是动态的。我们常说维持现状,那是自欺欺人,凡事都不可能维持现状。所以人际关系要经营的,经营人际关系与经营事业一样,只要一段时间不经营,就会变冷淡。
  2. 有机会去某地时,可以给当地的各位朋友都打个电话。不然的话,他们会责怪你。
  3. 找当官的人之前先去找他的眷属,不要先去找他本人。因为做官的人最怕惹事,对陌生人的警觉性很高,生怕会看错人使自己惹上麻烦。而且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直截了当地谈论涉及金钱的事情。从管夫人处打通关系,再见官谈事情,通常很有效。
  4. 有的人叫别人替他打牌时会交代:“赢了算你的,输了算我的”。做人要有这个气魄,如果你说:“你替我打,只许赢,不许输”。那谁还敢替你打?很多人就是因为输不起,才破坏了人际关系。能不赢最好不要赢,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会好;如果时时刻刻想赢,最后一定会输得精光。
  5. 一个人要多多参加社交活动,但要把握分寸。很多事情都不能怪别人,千万要回头想想自己有什么做错的地方,天下并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5、五方交游

1、多个朋友多条路

  1. “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中,也就是说,你要结交各方面的朋友,将来有困难时,才会有人来帮助你。人是很复杂的,你认为能救你的人将来可能会害你,你认为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可能会成为你的死敌。所以,人只有广交朋友,才能保证在你需要时,有人会加以援手。最可怕的是只与自己的学业或工作相关的人交往,而不接触其他的人。五方交友,意思是不要自我设限,尽量扩大交友的范围,与三教九流的人都可以放心地交朋友。
  2. 中国人深知“山不转水转”的道理,一方面力求不得罪人,以免冤家路窄;一方面则广结善缘,以便随时、随地可以找到熟人,比较方便办事。同时,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不但可以扩大见闻、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随时请教,不致求知无门。
  3. 我一直认为,有人赏识你、提拔你,比你自己努力奋斗更重要。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加上有眼光,有朝一日巧觅有利靠山,彼此互利互惠,就有如神助了。先充实自己,再巧觅靠山,才有发挥的余地。不充实自己,一味等待靠山的提携,是本末倒置,不可能成功。
  4. 求人不如求己。一切靠自己,总比样样依赖别人要安全、可靠得多。但是,有人相助,要比单打独斗来得轻松愉快,也是不争的事实。何况当今时间,单打独斗能够成功的机会愈来愈少,有贵人协助,成功的几率必然提高。
  5. 不要存心做什么事,否则不会有结果。记住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易经》中,讲感应的卦,不叫感卦,而叫咸卦。就是说,你要感动别人,一定不要别有用心,所以要去掉“心”字。存心去感动别人,是感动不了任何人的。
  6. 风水是轮流转的。平常要存好心,照顾那些被冷落的人,这是你最好的机会。要认识一个人,最好是在他默默无闻的时候接近他;帮助一个人,要在他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赏识一个人,要在他还没有发挥潜力的时候去赏识他。现在一些企业设立奖学金,资助贫苦或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总之,一句话,人才是要靠自己培养的,而不是去挖现成的。
  7. 世事都有两面性,有一句话叫“恩生于害”,就是说,从某种角度讲,所有害你的人都是你的大恩人;所有对你有恩惠的人,其实也在害你。对年轻人来讲,客气不是福气。一个人没有经过磨炼,是无法成功的。

2、严于律己获益多

  1. 一个人在扩大交友范围时要多请教、少发表意见。交朋友是要增加见闻的,而不是吹嘘自己。你讲得越多,人际关系越坏,因为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只听你一个人滔滔不绝,那别人还有什么意思?
  2. 很多时候,中国人有自己特殊的习惯,不能以常理来推断。下面这个小测验可以测试出你的人际关系技巧如何(仅限于男性):加入你烟瘾发作,你发现烟盒里就剩下一支烟而周围有很多熟人,请问你怎么办?

6、六出祁山

1、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1. 六出祁山讲的是诸葛亮的故事,意在说明,人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凡事难免遭遇困难,若是遇到挫折便心灰意懒,何以成大事?交友过程中,有时会引起误会,如果因此而垂头丧气,如何培植深厚的友谊?必须坚定信心,以愈挫愈勇的精神,排除万难,而且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大家才会相信,拉进彼此的关系。
  2. 现实中有很多歪打正着的事,如果不去试的话,怎么能断言不会成功?科学只能接近真理,永远无法达到真理。
  3. 今天很多人都奉行结果论,认为“成则王侯败则寇”。但是中国有句老话 — 不以成败论英雄。结果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人能控制的只是过程。我想强调是,既然你可以控制过程,就要全力以赴,至于结果,不要考虑太多。不要因为结果可能不理想,就束手束脚。凡事“尽人事,听天命”就可以了。

2、朋友之间可以通财

  1. 通财只是朋友互动的一种形式,不要只局限于字面意思,朋友之间的各种互助形式都在通财的范围内。
  2. 很多人平常不在乎有没有朋友,在危机的时候才意识到,朋友是很宝贵的。可是等到危机的时候再去交朋友已经来不及了。临渴掘井是愚蠢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宁可一辈子不用他们,也不要用的时候找不着人。假如有一天,你急需钱用,会找谁?你只要向三个人开口却无功而返的话,就会心灰意冷了。
  3. 连“急”都不救的话,那要这种朋友干什么?平常要跟你的朋友多进行互动,你才知道他哪些方面是值得你信赖的,哪些方面是他力所不能及的。
  4. 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留下遗憾。人生最要紧的,就是做到自己不后悔,如此而已。好坏是一回事,成败是一回事,只求不后悔。老实讲有时候失败的人,反而比成功的人日子更好过。
  5. 钱有很多好处,但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所以,人无论相信什么,只相信到差不多就可以了。“差不多”真正的意思是不能差太多,不能差太多就是刚刚好。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

7、七术打马

  1. 人际关系其实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不完全是自己跟别人的关系。一个人先要接受自己,别人才会接纳你。一表人才,应该由内而外。我们现在过分地重视外在,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这是错误的方向。内在的东西才是主导,外在的一切都是根据内在来改变的。所以当你觉得对外面不满意的时候,应该从里面去修正。

1、多说恭维话

  1. 前面1到6点都能做到的话,就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这就涉及七术打马的内容。七术打马就是俗话说的拍马屁,为什么不用拍马,用打马?因为中国人是不喜欢马屁精的
  2. 西方人不反对你骗你自己,只反对你骗别人。中国人相反,你骗不骗别人无所谓,千万不要骗自己。
  3. 重点在“术”。很简单,要是你有本事,拍马屁拍到好像没有拍一样,让上司、长辈对你的举动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遇到机会就会主动提拔你一下。如果你一行动,别人就知道你在拍马屁,那就算了,你连拍马屁的本事都没有,还拍什么?
  4. 中国人最讨厌拍马屁的人,但是很喜欢享受“马屁”的味道。所有有本事的人,不去拍马屁,而是制造“马屁”的味道,这就叫“七术打马”。
  5. 中国人要特别小心自己的耳朵,因为它只听悦耳的话,不愿意听逆耳的话。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耳朵。一个人出生以后,耳朵就开始慢慢退化。职位低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听,不听就会挨骂;职位慢慢高了以后,就只听自己喜欢听的话;到最后,什么话都不听,唯我独尊,变成孤家寡人一个。
  6. 喜欢听好听的、而不是真实的话,这是人最大的毛病。所以,我们讲话的时候,如果不加上适当的恭维,对方根本听不进去。讲话首先要让对方听得进去,否则就是白费唇舌。对方听不进去,你的话再对、再真实也没有用。
  7. 多说恭维话,少说奉承话,说得恰到好处,效果必定良好。
  8. 所以说,美国人的沟通方式,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因为美国人听话跟中国人听话的目的不一样。美国人听话,是听这句话是真是假,中国人听话,是听对方的立场如何。我们比较在乎对方同自己是不是同一立场,而不在乎你讲真话还是讲假话。讲话的态度,讲话的形式,在中国人眼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别人要说恭维话,就是因为我们都比较爱面子。
  9. 不要强求中国人嘴上认错,因为道歉通常是假的。在中国的组织中,通常是职位高的人认错,职位低的人不要认错。
  10. 哪个人特别爱面子,你就多对他说一些恭维话,让他觉得有面子,他就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做事情,这才是最轻松的方法。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你要从中得到一些好处,这不是丢脸的事情。交朋友就是当你碰到危机的时候好向别人寻求援助,如果紧要关头你的朋友都袖手旁观,那你就知道自己交错朋友了。
  11. 一个人嘴巴要甜一点,才能受欢迎。心坏没有人知道,嘴巴坏的话,所有人都讨厌你。同样一句话,有正反两种说法,就看你自己如何选择了。
  12. 恭维人家不要太刻意,举个例子,当你的主管讲完一句话,你马上说:“这样做最好,这真是明智的决定”。这不是拍马屁是什么?所有人都认定你是在拍马屁,连你的主管都会觉得不自在。但是,当你主管讲完话,你稍微停一下,说:“这么一来,我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你这就是在恭维别人,因为你说的是事实。就算要拍马屁,也要拍得不让别人感到肉麻;你一拍马屁,所有人都坐立不安,全身发麻,那不如不拍。

2、少去讨好人

  1. 有人以为“中国人喜欢被讨好”,似乎只要肯用心去讨好中国人,自然左右逢源,什么事都办得通。其实,中国人最不容易讨好,因为我们的警觉性很高,遇到人讨好,立即提高警觉:“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因而怀疑“他究竟安的是什么心”,以致“心里好笑”,处处加以防备。
  2. 不以讨好的方式,不抱讨好的态度,却能够得到他人的欢迎,在他人心目中占据牢固的位置,这才是人机关系的精髓所在。

8、八口吹牛

1、要自己肯定自己

  1. 一个人要使当地奉承一下别人,适当地吹嘘自己,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要吹破了。
  2. 一个人应该谦虚,却不可以看轻自己。这两者并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谦虚不自满,是对人的一种态度,让人家乐于亲近,更愿意帮忙。
  3. 对自己有信心,还要谦虚地不断充实自己,才是真正看得起自己。

2、让别人来赞扬你

  1. 有些话,只能说别人而不能说自己。比如,说别人“你是最棒的”,没关系。说“我是最棒的”,那你就完了。我们恭维别人可以,千万不要捧自己,最好是让别人来捧你。真正会吹牛的人,都是通过别人来吹,而不是用自己的嘴巴来吹。
  2. 聪明的老板要想表扬自己,要通过得力干部的嘴。
  3. 红花要有绿叶配,自吹自擂毫无作用。有些话,别人说可以,自己打死了也不能说,说了只有反效果。朋友时常会起到代言人的作用,就像在家庭里面,爸爸妈妈常常互为代言人一样。

9、九分努力

1、努力没有用

  1. 努力只是人的本分,努力并不能保证成功,否则人生就太简单了。但是,努力还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所以还是要九分努力。
  2. 一个人要用心,而不是努力

2、运气很重要

  1. 努力只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不要期望它一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有很多人否定运气,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运气。人生下来就有一口气,气要去运,不运等于零,你怎么运你的气,就是你的运气。人生有很多苦恼,不要怕挫折,你要接受他们的磨炼,即好好地运你的气。
  2. 那运气怎么能运得好?很多人运气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祖上有德。什么叫作德?中国人很重视德,德其实就是“得”,就是说,跟你在一起的人,都能得到一些好处,你就是有德。
  3. 当领导的,最要紧的就是做到让你的下属,第一能赚到钱,第二能学到东西,第三能不断长进。这样,你就是有德。否则,你就是缺德。
  4. 别人为什么对你好?就是因为你祖上有德。中国人是崇拜祖先的,认为不努力就对不起祖宗。中国的家庭里小孩不听话时,家长会说:“你这样不听话,我倒没什么,不过你想想看,如果你爷爷泉下有知,会怎么想?” 小孩会想,我这样做,我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很上心,下次他就不这样了。

10、十分忍耐

1、会忍才会赢

  1. 九分努力之后,还要十分忍耐。什么叫作忍?“忍”是心上插着一把刀。想想看,一把刀插在心上,你还能若无其事,那就说明你很会忍。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长期的拥戴,非学会忍不可。因为人们之间经常有暂时性的误会,暂时性的不了解,凡事忍耐过去的,后面才有好日子过。
  2. 成功者永远是忍耐力强的人。你的基础越好,表现越好,各方面给你的打击就越大。我觉得中国人是重道义的,你表现不好,别人就没有必要打击你。当很多人打击你的时候,就说明你很了不起。
  3. 凡事把别人当作傻瓜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傻瓜。聪明和笨的差距,只有5分钟而已:聪明的人5分钟以前就想到了,笨的人5分钟以后才想到。玩任何噱头,最后都是自己倒霉,大家逐渐失去对你的信任感,你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艰难,完全是自作自受。

2、欲速则不达

  1. 要想忍耐很简单,先要想想你为什么急。今天整个社会有一个毛病,都强调快,说速度就是生命,任何事都要捷足先登。但我不这么认为,要知道,单纯求快,只会死得更快。方向绝对比速度优先,方向错了,越快越倒霉;方向对了,才能放心地加快速度
  2. 另外,急事要缓办,否则就会忙中出错,而且越错越忙,越忙越错。急是没有用的,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
  3. 每一句话多少都有一点道理,但不能强调,一强调纠错。

四、良好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人际关系与沟通,彼此影响。二者可以互补,也能够相克。人际关系良好,沟通就比较顺畅;沟通良好,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过来,人际关系不良,就会增加沟通的困难;沟通不良,就会促使人际关系变坏。

不善于沟通的人,最好通过加强人际关系来弥补自己的缺失。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最好着重培养沟通的能力,以求改善人际关系。事实上,二者之一获得改善,对二者都有所助益。

1、沟通的作用

  1. 什么叫人际关系?简单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量,不同的能量相碰撞,就产生磁场,产生磁场后,彼此调整自己的频率,就形成人际关系。
  2. 所谓沟通就是对准频率,频率不对,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沟而不通。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频率,而不是叫别人调整频率。要先观察对方的频率,把自己的调得跟他一样,他就很容易跟你沟通。
  3. 若是遇到你的下级或晚辈,你只需等着对方和你打招呼就行了。
  4. 人际关系与沟通,可以简称为人际沟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人际沟通是不可或缺的活动,必须勤加练习,多加磨炼,养成小心应对、用心体会、虚心检讨的良好习惯。一方面要使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一方面要促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改善。与其讨好别人,不如用心保持和谐、互动、互助的良好状态,通过好好沟通来互相感应。若能心意相通,大家都愉快,那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愉快中把正当的事情办理妥当,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2、沟通的现象

1、先说先死

  1. 先说为什么会先死呢?先说的人说出一番道理来,后说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场,说出另一番道理。虽然双方都说得头头是道,毕竟后说的人可以针对先说的人,做一番整理和修补,甚至大挖其漏洞,弄得先说的人好像相当没有学问似的。
  2. 先说的人,说来说去顶多能说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总有一部分会被遗漏掉;后说的人就可以针对这些缺失来大做文章,表现得很内行的样子。
  3. 中国人明知“形势比人强”,时时不忘“造势”,而说一些废话,正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有利的形式,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言多必失,废话说多了,对方也难免会说漏嘴,透漏一些有用信息,这样就可以明白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采取相应的应付手段。
  4. 不知道“先说先死”的人,常常死得不明不白。只知道“先说先死”的人,会落得难以沟通的评价,对自己的前途非常不利。
  5. 先说当然也可能不死,因为中国人的道理一向是相对的,“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有话直说”也可能得到许多好处。既然二者各有利弊,强调“先说先死”,就是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来有话直说,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功夫。

2、不说也死

  1. “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不说也死”亦是不可否认的真理。只是“不说也死”是说给懂得“先说先死”的人听的,唯有深谙“先说先死”的道理,才有资格讲求“不说也死”。仅仅保持“我有话要说”的心态,根本没必要深究“不说也死”的意义。
  2. 长久也来,“先说先死”把中国人害得很惨,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也养成不善沟通的坏习惯。所以明白“先说先死”的道理之后,还要反过来告诉自己:不说也死。
  3. 不要以为多说多错,不说不错。有话不说往往会使你陷入被动的局面。
  4.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相辅相成,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轮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地步才算合理。换句话说,不能够由于害怕“先说先死”而不说,也应该顾虑“不说也死”肯呢个的不良后果。慎重思考怎样说才不致一开口就闯祸。

3、说到不死

  1. 我们既然明白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的困境,便应该设法加以突破。换句话说,最好能够“说到不死”。“说到不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说出合适的话。如何判断合不合适,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2. 在说与不说之间,行政主管选择了一种合适的方式,即不名言,该提醒的也提醒了,至于总经理说不说出来,由其自己决定。无论以后有什么结果,总经理都不会怪到他头上。
  3. “说到不死”其实就是说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够接受,当然可以不死。

3、沟通的艺术

要想“说到不死”,就要掌握沟通的艺术。

1、使对方听得进去

  1. 对方如果听不进去,就算你有千言万语,他全当耳旁风。对方听得进去,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所以开口之前,必须谨慎,以免徒劳无功。当对方听不进去的时候,我们宁可暂时不说,也不要逼死自己。能拖即拖,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运用得合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2. 有人可能认为中国人的寒暄是在浪费时间,有正事不说,非得在无关紧要的事上大费唇舌,是不分轻重的表现。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寒暄的妙处。东拉西扯,说一些没有用的寒暄话,目的在于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并且产生稳定对方情绪的作用。不急着讲,先摸清楚情况再说,乃是上策。
  3. 试探地问:“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不要以为这是废话,这话是告诉对方:“我要说几句话,而这几句话可能会引起你的不快,你要有个心里准备”。
  4. 说得对,还不如说得妥当来得有效。但每一句话都要说得很妥当,实在不容易。任何话一出口,对方大多不会“就听到的话来判断”,反而多半会“在听到的话之外去猜测用意”。弦外之音,往往比说出来的话更重要。

2、要学会察言观色

  1. 任何一句话,认真去听,都可能听出某些道理,不可能毫无价值。但是,我们常常不在乎这些道理,却斤斤计较对方表达时的态度和语气。换句话说,我们不认真听对方在讲什么,却十分介意对方是怎么讲的。事实上,越有道理,越容易引起听者的反感,所谓忠言逆耳。只要对方都认真地听,那么中国人沟通起来就会顺畅得多。
  2. 既听他的话,又看他说话的样子,综合判断,才可以决定信与不信。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察言观色的本领,关注对方说话时脸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语本身更能表达内心的动态。
  3. 说话的速度、说话的语调、说话的节奏等,能帮助我们揣摩对方的心理。
  4. 喜欢复述对方的言辞,表示自己一直在注意听;一边听话一边点头,表示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自问自答的人,多半相当固执;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人,往往有点神经质。要准确做出这一类的判断,好提醒自己: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太一样,必须平日多做沟通,促进了解,把对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摸清楚,然后再来评断,才会比较准确。

3、站在对方的立场

  1. 在沟通方面,中国人最重视圆满,也就是设法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让大家都有面子。如果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只照顾几个人而冷落其他人。被冷落的人觉得很没面子,就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弹,故意制造很多问题,不但增加沟通的困难,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2. 《红楼梦》的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说她“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岁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林黛玉远来是客,夸奖她是应该的,但是当时迎春姐妹都在场,如何只夸奖黛玉的话,恐怕她们会觉得不快,所以王熙凤一句“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在夸奖黛玉的同时,又肯定了迎春姐妹,使大家都很有面子。
  3. 当然,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有面子,确实很难。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则有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4、沟通的层次

1、不沟不通

  1. 从本质上讲,不沟不通算不上沟通,甚至可以说是沟通的反面。但是,可以将其作为沟通的起点。任何沟通进行前,都是不沟不通的状态。不沟通,是指人们没有沟通的欲望或沟通的必要,处于不相往来的状态。

2、沟而不通

  1. 中国人互相之间为什么不容易沟通?首先,和面子有关系。沟而不通,和所说内容的对错没有必然的关系,并不是说得对就“通”,说得不对就“不通”。有时候,说得对也很危险,对方常常会因为你说得对而觉得没有面子:不是觉得你在指责他不对,就是认为你把他当作傻瓜,嘲笑他连浅显的道理都不懂。
  2. 人一旦觉得没面子就会恼羞成怒,以致蛮不讲理,当然沟而不通。修养好一些的人,表面上很高兴,其实心里颇不以为然,同样是沟而不通。
  3. 实际上,在中国社会,某一个人赞成另一个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是对其观点的完全认同和肯定,而是因为前者能感觉到后者对他的友善而予以支持,这是一种道义的表现。所以说话的人,为求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先摸清楚能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
  4. 其实,情绪化也是中国人不易沟通的主要原因。虽然全世界都有情绪,但只有中国人的情绪起伏最大。中国人的情绪,说起来十分有趣。由于警觉性很高,所以疑心很重,因此情绪的起伏很大。往往一句话听得不顺,就会想得很多,而且愈想愈多,也愈想愈火。以“你把我惹火了,我当然不讲理”为接口,干脆蛮不讲理到底,看你还有什么本事,可以和我沟通?
  5. 如果预料到得不到沟通的效果,那还不如不说,最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大家的损失并不大。不说毕竟是消极的做法,要想改变沟而不通,最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沟通,凡事以对方的利益为出发点,就算你说的话他不接受,至少他也会思量一下。久而久之,就能获得对方的信任,这样沟通起来就方便得多。如果得不到对方的信任,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要考虑一下是何用意,沟通起来就相当困难。
  6. 当事情有多种选择时,还可以瞄准对方的需求,模拟出若干可能的方案,再依对方的立场和行事风格,评估、分析、选择其中最合适的。刘备欲取西川,庞统献了三条计策,让刘备选择。最后刘备认为“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3、沟而能通

  1. 沟而能通当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情况。误会也好,分歧也好,只要沟而能通,都不是问题。
  2. 其实,只要关系够、交情深,而且场合适宜,即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人照样能够有话直说、有话实说,不但彼此畅快,而且效果良好。
  3. 其次,情绪问题也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因素。当中国人情绪好的时候,不管说话的人如何唐突、冒犯、无礼,都能心平气和地合理响应,一副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模样。如果双方都能够有诚意、能包容、不计较,当然沟而能通,一点障碍都没有。

4、不沟而通

  1. 不沟而通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我们先求说到不死,再求沟而能通,逐渐走向不沟而通的境界,当然十分美妙!
  2. 不沟而通的关键在于双方的默契,而要建立默契,就要关注对方,随时随地注意对方的举动,不依赖对方的言语表达,而主动地捕捉对方的肢体语言。我们只有将心比心,通过心与心的感应,使对方的心意能够畅通地传过来。心意相通,自然不沟而通。

5、沟通的原则

  1. 中国人普遍重视诚信,对于不诚无信的人,非常厌恶。但是,沟通的时候,却常常要求对方:“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如果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说”。中国人在说这些话时,根本没有欺骗的感觉。可见它和诚信并没有关系,也就是不属于不诚无信的范围。听起来怪怪的,却具有相当的道理。
  2. 这三句话各有含义,但为了安全,听话的人若真要转告他人时,最好以模棱两可的语言转述,以免有人较真,产生不良后果。

6、沟通的方向

1、向上沟通

  1. 下属应该安守本分,小心自己的言行,让上司感受到尊重,否则上司只好摆出上司的架子,下属反而觉得没有面子。有些下属,上司稍微对其客气些,便得意忘形,没大没小起来,弄得上司不得不摆出高姿态。
  2. 最好的办法是,表现得不卑不亢:太“亢”,会使上司的面子受损,上司真要还以颜色,吃亏的还是下属;太“卑”,上司会觉得这个下属太无能,靠赔笑脸混日子。
  3. 有时候,下属与上司意见发生分歧时,下属应该合理地坚持,才能树立信用。否则,上司一说“不”,下属就见风驶舵,只会给上司留下不可靠的印象。即使坚持自己的想法,也要先肯定上司的意见,再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问题,反过来请教上司。当然,也不能过分坚持,否则就成了顶撞,上司以为下属在挑战他的权威,难免会以势压人,容易伤了上下级的和气。当出现严重分歧时,下属最好不说话,显出一直在深思的样子,上司自然看得出来,但是下属不要说出来,等上司让说时才说;当意见相同时,要给与热烈的回应,不要说“我也这么想”,上司会以为你是随声附和,最好说:“我想了许久都没有想到,原来这样最好”。
  4. 打开上下级言路的最好方法是让上司感到下属心中有他。一些企业老板毫不隐晦地说,他们最重视下属心中有没有老板。如果你能让上司感到你心中有他,你说的话他就会听得进去,因为他觉得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着想的。相反,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提出任何意见,他都会怀疑你的动机,也就不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2、向下沟通

  1. 向下沟通时,“上”是主体。要想沟通顺畅,上司要降低自己的姿态,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使下属畏惧,产生不愿意沟通的情绪。
  2. 中国人重视身份地位,所谓的“大人不记小人过”,就是“大人”不去同“想”斤斤计较。所以,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会表现出平易近人的样子,同下属说话的时候就如同仁慈长者,多数是谆谆教导的口吻。凡事那些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咄咄逼人的上司,往往是火候没到,还不懂得中国人的“为官之道”。

3、平行沟通

  1. 对上沟通、对下沟通,彼此之间都会保留三分的礼让空间,比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平级之间,大家地位相同,很容易产生“谁怕谁”的心态,对沟通十分不利。中国人其实谁都不服,当大家处在同等地位的时候,这种现象更明显,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2.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行顺利的沟通,要先从自己做起,尊重对方,对方才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中国人是讲交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你尊重对方,对方也自然会尊重你,这样才方便沟通。

五、如何处理内部工作关系

  1. 在一个工作团队中,通常分成三个层级:老板、干部(除老板的各级主管)和员工,三个层级的工作重心不同,和别人打交道的方式也不同。
  2. 员工的作业很单纯,他们注重的是技术,不牵扯太多的东西。作为一个普通员工,只要安守本分、勤劳敬业,一般会讨好上司的喜欢;只要团结友爱、乐于助人,一般都会与同事搞好关系。
  3. 与员工相比,干部注重的是制度,主要负责依制度实施具体的管理,而制度针对的是员工,却管不了老板,这也是我们跟西方不一样的地方。干部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既要与老板搞好关系,又要与下属搞好关系。哪方面的关系搞不好,都会使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干部在与方方面面打交道时,要格外小心,以免得罪了老板,或得罪了员工。
  4. 老版重视的是人性面。在我国的企业中,除了制度之外,要想管理好一个企业,就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方面。在一个团队中,老板的作用不是管人,而是理人。老板要了解与人有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老板的个人作风常常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一个精明能干的老板必定会带出一个精明能干的团队,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团队中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工作氛围相对和谐。相反,一个喜欢玩弄权术的老板必定带出一个勾心斗角的团队,团队中的人互相倾轧,人际关系复杂。

1、老板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 一个团队的成败,老板要负70%的责任,重任在肩,所以老板难做。中国人一方面喜欢当老板,一方面也喜欢成为好老板所赏识的人才。有许多人就是找不到好老板,不得已才自己当老板的。
  2. 当老板有甘也有苦,有时候表面风光,心里却苦不堪言:既要保证公司顺利发展,又要与各个相关单位打交道,还要摆平公司内部的各种麻烦事儿....

1、老版对自己要严格要求

  1. 管理就是管人,而人是很难管理的,因为中国人不太理会制度。在很多企业,只有那些没有办法的人才受管理制度的约束,只要稍微有一点办法、有一点背景的人,往往都会把制度抛在脑后。所以,企业制度所制约的对象,要么是老实人,要么是无依无靠的人,要么是没有能力的人。
  2. 稍微有一点办法的人就会懂脑筋,找制度的漏洞,甚至找很多理由篡改制度。但这一切都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人不会轻易做违法乱纪的事。
  3. 在这种情况下,老板千万不要奢望单纯用法治来管理团队,必须以人为本,结合“人治”。而要治人,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管理他人要先从管理自己开始。

好心

  1. 老板最要紧的修己功夫,便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好心”,也就是时时记住天地良心。真正成功的老板能够抓住别人的心和别人的钱。
  2. 要获得别人的钱,不一定要拿出自己的钱;但要获得别人的心,首先要付出自己的真心。中国人一向感恩图报,所以老板要先施恩,员工才会努力回报。

包容

  1. 老板除了好心之外,还需要具有容人的度量。包容他人的长处,才能够发挥他人的潜力。善待 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才能够得道多助,获得更大的力量。
  2. 孔子说:“尊其位,重其禄”。尊其位是精神方面,就是给他合理的职位;重其禄是物质方面的,就是提供合理的待遇。两方面并重,则没有人不尽心竭力。
  3. 老板对员工要尽力地投入,不计较产出,结果是你将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对你的回报。对员工好,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他要不要对你好,由他来决定,这才叫交互主义。度量大的老板能够做到该付出的都已付出,却不计回报,这是一种奉献。
  4. 如果老板能做到无心的服务、无心的关怀,那员工必然会持久忠诚。老板的度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事业的规模,能够容纳十个人的老板,和能够包容一千个人的老板,所领导的事业和规模一定不相同。

修德

  1. 中国有句话,叫“心想事成”。如果心想还不能事成,只能怪自己。如果老板有管好人的愿望,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一定在自己身上。
  2. 中国人重视心与心的感应,那完全是电磁波与电磁波的交流。中国人能不能团结,完全看领导好不好。领导者好,中国人就能够众志成城;领导者不好,中国人就像一盘散沙。“得人心者昌”,自古以来,民心都受到重视。

2、老板要对干部恩威并施

  1.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什么样的老板,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员工。在现代企业里,人员流动频繁,最后留下来的必然是和老板有共同之处的人。因此,不同的老板,就会带领出不同的团队。
  2. 干部是老板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因此老板必须与干部搞好关系,否则干部团结起来与老板都,老板肯定招架不住。要想与干部搞好关系,老板应做到以下几点:

把功劳让给干部

  1. 老板要给干部提供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与他们争功。也就是说,凡事干部能做的工作,老板一律不要做,而是等干部完成任务后,再来表扬、鼓励他们。遇到干部不能做的事情,老板必须挺身而出,拿出注意来,让干部深深觉得自己的老板确实有能力。
  2. 老板一心一意求表现,干部就会把表现的机会让给他,自己则不热心工作。老板懂得深藏不露的艺术,把表现的机会尽量让给干部,大家才能做得很起劲,才显得群策群力,而不是老板在表演独角戏。
  3. 其实,干部在老板面前总是“慢半拍”,并不是真的能力不行,而是看见老板在场,心里存在几分敬重,或者几分敬畏,于是在做决定或处理事务的时候,难免有所顾虑,不敢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作为。就是因为一般的干部慢半拍,老板才忍不住要自己做,造成恶心循环。要改变这种恶心循环,老板就要想办法弄清楚,干部究竟是能力不足,还是心有顾虑。能够忍受干部老是慢半拍或者干部似乎表现得比自己更有能力,才是老板的真功夫。

给干部留面子

  1. 凡事中国人心甘情愿做的事情,他们都不会计较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反而会视其为某种挑战,进而充满无穷的动力。
  2. 有时候干部犯点小错误,老板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牢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干部有错,尽量要让他自我检讨。如果你指出他的错误,他就会找一万个理由推卸责任。如果你把干部叫来后,他能自我检讨,你就成功了;如果他一脸轻松,毫不在意,你就失去领导的意义了。
  3. 老板多给干部面子,干部也会反过来更加尊重老板,这才是皆大欢喜的途径。老板先给干部面子,干部也给老板面子,才不会有怕马匹之嫌。如果老板不懂得给干部面子,而是喜欢耍威风、摆架子,不但会气坏了自己的身体,更可怕的是会因此招来一批小人。

会控制干部

  1. 控制干部要恩威并施。老板要想让干部心存敬畏,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性,不要完全透明化,一旦透明化,干部就会反过来掌握老板,把老板架空,然后蒙蔽老板,使老板无能为力。要知道,当干部完全了解老板的时候,要想把老板架空就易如反掌。
  2. 有时候领导跟干部讲话要真真假假,比如,你在深圳,打电话到公司,说你已经到北京了,大概5分钟就可以到公司,然后看干部有怎样的反应;这种故弄玄虚的做法,使得干部不清楚你的真正意图,所以他们也不敢欺骗你。
  3. 老板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进入公司的前一分钟公司里的人都在干什么。
  4. 干部始终不明白老板在想什么,就不敢生异心。但是让干部怕自己并不是目的,还要让干部甘心为自己工作,所以要尽量让一部分干部成为自己的“心腹”。老板和干部要在工作中互相了解、彼此沟通,在共识中培养情谊,而且要经得起考验,这样才能培养出靠得住的“心腹”。
  5. 培养“心腹”不是为了老板个人的权势,而是为了公司整体的发展。“心腹”是老板良好的工作伙伴,老板可以放心地把任务委托给他。老板既要赏识他们的工作能力,又要相信他们的品德修养,将他们视同自己的家人。有些话不便对别人说,可以对他们说。有些事不敢交代给别人做的,可以让他们去做。
  6.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板一方面要信任“心腹”,一方面不可以纵容“心腹”,既要发挥他们的优点,又要避免弊病的滋生。历史上的奸臣大多都是从忠臣变过来的。
  7. 凡是抱着同乡、同宗、同门、同学、同好、以前的老同事等强调“同”字的条件,来物色心腹知己的,结果多半为“同”所害,不可不为戒。最好的办法,是抛弃“同”字。反正在一起就是“有缘”,而一切感情要以真诚来培养。只要同心协力,其他条件并不重要。
  8. 干部可以把同事当做朋友看待,因为同事可能是暂时的,朋友才可能长久。把同事看成朋友,彼此不但不会斤斤计较,而且也比较可能持久互助合作。但是老板最好别把干部当朋友看待。
  9. 老板不是不能和干部做朋友,而是说应当“在朋友之外”,仍然保持老板的威严,也就是要保留最后裁决的权势。
  10. 老板先树立威严,使大家心目中有老板的存在,再来表现亲和力,做大家的朋友。凡事由“情”出发,拿“真心”来对待“心腹”,他们就会排除邪念,产生与老板合一的意识,因而能自我约束,不做逾越本分的事情。“心腹”受到感动,自然会以“公天下”自重,不好意思弄权,也不好意思见利忘义。

不要鼓励对立

  1. 中国人喜欢合,不喜欢分。所谓“合则留,不和则去”,便是中国人最好的“制衡”方式。
  2. 人们往往因相同的志趣、共同的利益而结成各个小团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派系。在公司中有派系是正常的,老板应该对公司中的派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到心中有派系,嘴上没派系。嘴上说出来,就等于将派系划分出来,那派系间的隔阂会越来越大。三个人分成两派是正常的,老板的职责之一就是整合派系,以求团结协作。
  3. 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老板与干部长期不闹翻也很难,必须把握“可以彼此制衡,却不许对立”的原则,绝不鼓励对立。有些老板,喜欢干部之间互相制衡,用一派去牵制另一派,以求势力均衡,自己好控制。但是这样做等于玩火,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
  4. 众所周知,三角形是最稳固的,所以楚汉相争不如三国鼎立,中国人不适合两个派系势均力敌,比较适合多派系互相牵制。老板如果发掘干部逐渐形成对立的局面,应该警觉地及早培养第三方势力,使对立的情况发生一些变化,至少不会那么紧张,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三方势力可以作为合理的中介,即通常所说的“和事佬”。两派僵持不下时,让中介人士从中斡旋,往往可以顺利达成协议。

3、老板对员工要关怀照顾

善待员工

  1. 老板应当充当员工的家长和良师的角色,有责任对员工严加管教。所有的员工都是把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你,如果你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就是不负责任、误人子弟,敷衍了事。只有严管还不行,还要勤教,不教而管,就是虐待。
  2. 老板必须要认清企业的成败在“人”,任何经营,都离不开人才的贡献。对待人才,老板必须心怀感激。要放弃高高在上的心理,放弃指挥监督的权利,内心充满对员工的感谢之意。要知道,没有他们,自己就会累得半死;没有他们,自己根本不像老板。老板对员工,还应该以感谢的心情来欣赏他们的品格和业绩,而不是用自己的喜好厌恶来无情地批评他们,或者盛气凌人地摆出老板的架子。
  3. 老板和员工必须同心协力,产生协同一致的力量,企业才能发展。经营企业是为了让员工活下去,而且获得很体面,这是老板的责任。千万不要抱着“施恩”的心理,老板如果挟恩求报,员工就会产生反感:“如果不是我们替你赚钱,凭你一个人,怎么能赚到这么多钱?”
  4. 老板千万不要随便惩罚员工,惩罚应针对屡犯者,而不应针对初犯者。
  5. 在一家企业里,老板人少,而员工很多,老板要照顾好每位员工,首先要大公无私,认为企业里的每一位员工都有其长处,都有其贡献,都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分子。至于谁好谁坏,不应该由老板自己来判断,而是应该有干部来判定,然后老板才可以以公正的立场,来评估各个干部是否公正无私。如果老板妄下定论,无论是对是错,别人都不好反驳,只能将错就错,最后损失的还是老板自己。
  6. 既然每位员工都是好人,老板就不应该轻言斥责,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老板可以用脸色老表达自己的感觉,老板脸色不好看,员工就会自动调整。为了使脸色暗示法奏效,老板平时的脸色有柔和些,笑容可掬、平易近人,才具有亲和力。有事发生时,脸色才变得难看,促使大家警觉地自动调整。

重视基层

  1. 基层员工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而且并没有野心,也感觉不出他有什么大的前途,却能够埋头苦干、自得其乐,实在是“最可爱的人”。如今的工作使得工人没有一点享受工作乐趣的机会,所以,让工人乐在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今天的工人没有乐趣、没有技术,更谈不上发展,所以更需要老板的关怀。
  2. 老板要利用中国人爱面子的特点来管理员工,适当地恭维一下员工,多听听员工的声音,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员工就会感受到老板的重视,也就以努力工作来回报。
  3.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他们是不是关心公司、用心工作,成为企业能否永续经营的主要因素。在老板的心目当中,员工究竟占有多大分量、居于什么地位,乃是决定老板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知人善任

  1. 老板的主要职责是知人善任,合理分配工作,并确保员工能够完成任务。你分配的工作,员工百分之百地完成,说明你很会用人;你分配的工作,员工只能完成一半,那责任应该由你来负。
  2. 知人善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单独考察一个人很难,要判断一个人的本质,最好的方式,是从人际关系方面考察他,即看他的周围都是什么样的人。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员工之间相处时间长、接触机会多,比老板更能看清彼此的本质。

善用激励

  1. 西方激励有能力的人,中国则激励有本事的人,就是有能力又受欢迎的人。老板应以“有本事就来拿,拿不到只能怪自己,不要怨别人”为激励标准,努力做到公正而不一定公平。
  2. 缺乏激励不仅导致士气低落,更能造成员工流动率过大、人情冷漠、厌烦工作、生产力降低、工作不专心、到处制造浪费等不良后果。
  3. 中国人的习性,像水一样,得到好处的时候,好像水流在平地一般,默默无声。一旦受委屈、受到不平的待遇,马上像水流在乱石滩上一样,不平则鸣,发出很大声音。
  4. 激励,第一,只求公正,“不讲公平”;第二,以恰当的方式激励;第三,不可采用运动方式;第四,不可显得偷偷摸摸;第五,要考虑时间因素。

2、干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 我们通常把干部称为“中坚干部”。“中坚”才能够凸显出独特的性质与艰辛的处境。“中坚”若是不用心、不小心,必然承受不了上下夹攻的压力,所以非“坚”不可。
  2. 中坚干部所处的环境,是“上压、下顶、左攻、右挤”,实在十分艰苦,因此必须坚韧不拔,才能合理地应对,进一步开创家境。在这种复杂而艰苦的环境中,干部要想同事搞好与老板、平级同事、下属员工的关系,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不三不四

  1. 每个人中国人都知道,“不三不四”是一句骂人的话。中坚干部地位特殊,可谓“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夹在中间,经常被弄得不三不四、处境尴尬,所以称之为“坚”。
  2. 不三不四的做法既容易得罪老板,又容易得罪员工。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类:
    1. 出卖老板,讨好下属。在公司里,干部要与老板配合,由老板做好人,干部做坏人。如果凡事都让老板做坏人,公司就完了。
    2. 讨好老板,压制下属。处处讨好老板,用牺牲员工的利益来满足老板的需求,同样是不三不四的行为。
    3. 欺上瞒下,粉丝太平。干部若是存心欺上瞒下,实在是也混不了多久。
  3. 干部要想摆脱“不三不四”苦恼,唯有确实做到“不越权、不失责”。越权就是“不当决而决”,“争抢”了老板的最后裁决权;而失责则是“当负责而未负责”,应该做好的事情,竟然没有办妥。

2、建立主伴关系

  1. 干部要想与自己的老板搞好关系,就要以“不越权,不失责”为原则。“不越权、不失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是“老板有权无责,干部有则无权”。越权可能带来“功高震主”的悲惨结局,失责也可能产生“不堪胜任”的恶劣评价,二者都是中坚干部的致命伤,必须同样重视,力求两方面都能够顾及。

  2. 以前,老板和干部之间是主从关系,老板完全做主,干部绝对服从,这样做,老板会很专制,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方便沟通,几乎是老板的“一言堂”。为了适应明主时代,老板与干部应该建立主伴关系,只是“主”的定义应该有所改变:工作的时候,老板理应是“主”;工作以外的时间,就不一定以老板为“主”。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性质的情况,“主”与“伴”应该适当调整。

  3. 主与伴应该怎么配合呢?

    • 第一,从有形的方面看,老板应该负全责,但从无形的方面追究起来,干部才应该负全责。

    • 第二,老板应该是通才型,否则他就会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很容易偏激。

    • 第三,干部要站在“不从”的立场来“从”,不能站在“从”的立场来“从”。

  4. 合理,即有几分把握就做几分坚持。在老板面前,合理坚持自己的意见,是“不失责”;坚持到合理的地步就不再坚持,就是“不越权”。身为下属,要让老板知道你的心意,但是千万不能直说,说了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你若想有光明的前途,要得到老板的赏识,只能让他感觉到你心中有他,心意要靠“心”的交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3、要让老板放心

与老板建立共识

  1. 培养默契,首先要建立共识,就是说干部要和老板统一战线。只有干部和老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才能顺利发展,老板也会放心将全力下放给干部。
  2. 中国人建立共识要靠第三者,第三者不能是老板也不能是干部。是老板的话,则老板太霸道了;是干部的话,那老板会觉得很委屈。当老板太相信一个干部的时候,干部会被宠坏,最后会蒙蔽老板,深圳抢夺老板的地位。老板也不可以不相信干部,否则会无人可用。
  3. 所以,第三者只能是死人。这就是中国人做事和外国人不一样的地方。每一个人都说第三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而自己没有意见,既安全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至于“先说先死”,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大家和和气气地交流,这是最佳的方式。

不忘等级的观念

  1. 在现代社会,虽说人人平等,但是等级观念必不可少,等级分明是中国组织中的鲜明特征。
  2. 这就是中国人比较奇怪的地方,只要有第三者介入,两个人的互动关系就要调整。
  3. 现代企业的老板也是如此,老板虽然没有皇帝那样霸道,但是也希望干部与员工以他为重。因此,当你的老板叫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关注你有没有在做。如果你打算先将手边的事情做完了再做老板交代的事,那老板肯定不高兴,因为老板的看法是,不是我叫你做的都是不重要的事情,我叫你做的才是重要的。

维护老板的权威

  1. 老板要管理整个企业,必须树立自己的权威,能做到不怒自威最好,让下属尊敬自己的同时,还有一点惧怕自己。如果下属毫不惧怕老板,说明他心里根本没有老板的存在。
  2. 老板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最不喜欢干部对他有负面的评价。因此,当老板问你对他的看法时,你最好说些好听的话来应付。即使老板坚持让你实话实说,你也不要上当,不要对老板的缺点直言不讳,否则无异于自掘坟墓。
  3. 干部在老板面前应该谨言慎行,因为一说错话就损失惨重,职位越高越输不起。所以,多听少说就是干部基本的保身之道。干部不能放过忠言直谏的机会,但是一定要看准时机,要等老板心情好的时候,否则自身难保。
  4. 西方人非常单纯,对就对,错纠错,什么话都可以在老板面前讲;中国人却说“对有什么用”,在老板面前,你越“对”,他越生气,因为他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干部可以在别人面前“对”,但不能再老板面前“对”,否则老板会感到没有面子。
  5. 一个聪明的干部,从来不去改变自己的老板,而是让老板自己改。他自己改了,会感谢你;你强迫他改,他会干掉你。

对老板敬而远之

  1. 作为干部,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处世之道。《三国演义》中有几个人物,可以给干部一点启示:一个是马谡,一个是魏延,一个是杨修。
  2. 缘分的事勉强不来,但是干部一定要懂得明哲保身之道,才不至于以身犯险。既然不能与老板投缘,干部就要对老板敬而远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才能产生美。首先,老板的家务事不要介入;其次,尊重老板的喜好。
  3. 为了自保,老板在选干部的时候,比自己强的不要,比自己弱的也不要。干部最好是老板在时很弱,老板不在时很强,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4. 很多人好不容易才当上干部,稍不留神,抢了老板的风头,就被老板赶走了。员工被开除,找到相当的职位很容易,但干部却很难,特别是高层主管辞职后只有回家,很难找到同样的职位,就因为输不起,因此,职位越高就越应该小心。

了解老板的心理

  1. 中国人有些是心口不一的,嘴上说一套,心里想的是另一套,所以不要把中国人的说的话太当真。
  2. 聪明的干部要明白老板的心意,私下里去征求老板的意见。老板是企业的首脑,大事小情都是他做决策的,他怎么可能没意见?因此,当老板说“没意见”的时候,干部千万别当真,老板的意思是,“我有意见,只不过我尊重你,不方便公开指出,你真的要听,我们可以私底下交流”。
  3. 凡事适可而止,干部了解老板也应适可而止,过分了解老板,就会引起老板不满,更不要抢老板的风头,留一点给老板发挥的空间。

争取自己的地位

  1. 在老板看来,如果干部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反而会尊重他的意见;如果干部毫无主见,事事都要听命于老板,那很多事情老板就可以替他决定了,他完全是个奴才,老板又何必要他?
  2. 干部也许会这样认为:自己应该配合老板,反正最后由老板决定,自己又何必提出反对意见?事实并非如此。干部一定要掌握部分的裁决权,才可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权利是你自己奋斗得来的,而不是争来的。
  3. 干部绝对不要争权,你抗议老板干预你的工作,就是争权,争权是没有好下场的。你要通过优异的表现,让老板放心,让他自然而然地尊重你,你就可以争取到相应的裁决权。
  4. 有的老板没有意识到主伴的重要性,把干部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品,经常让干部做一些分外的事。干部应该合理地向老板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要用我可以,但不能太过分,否则我就辞职不干了。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干部如果不主动保护自己,会使得有些老板得寸进尺,到最后干部越来越受苦。

4、要让员工舒心

做善良的坏人

  1. 在管理员工的时候,老板往往充当好人的角色,而让干部充当坏人,红白脸配合,才能双管齐下、恩威并施。不过干部要记住,自己当坏人,只是为了配合老板的好人角色,是相对的坏,而不能是绝对的坏,狐假虎威的话只会让员工不满,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尤其是基层干部更应该掌握分寸,一般来说,高层搞不要“凶”一些,基层干部要“柔”一些。因为基层干部与员工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太凶了,就会让员工反感。如果员工受了委屈,基层干部要回安慰员工,让员工感到自己和他们是同一条战线的。
  2. 因此,干部要认清自己的职责,当坏人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只是为了管理甚至惩戒,而不是为了压迫员工。
  3. 中国人一向是“理由专家”,任何事都能找到理由,因为中国的史料非常丰富,随便一想就能想出很多先例可循。遇到困难的时候,员工不会花精力和时间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而是千方百计地找理由推卸责任。但是,不能由老板来拒绝员工的理由,任何事情由老板说出来其实对员工是没什么效用的,而由干部出面比较有效。
  4. 所以中国的老板多半不直截了当地宣布什么,而通过干部的口来传达。当员工找理由的时候,老板不要表态,要由干部说:“我们是不听理由的,你不要用理由来烦老板”。然后老板说:“没关系,让他讲”。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几个敢承担责任、敢做坏人的干部,很难顺利运转。
  5. 干部当坏人,并不是说干部时时都要当坏人,因为干部自己也要做人,整天黑着脸孔,谁还愿意与你共事?干部是老板的传声筒,老板的很多意见要通过干部传达,也就是说,老板把很多自己不好开口的“丑话”都推给干部,而干部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就没有办法去管理员工,因为你一天到晚下命令,迟早会引起大家的反感,甚至有人会说你“拿着鸡毛当令箭”。
  6. 沟通就是好好商量,中国人不重视谁听谁的,而重视起码的尊重,就是说,我说的话你可以不接受,但你一定要给我相当的尊重,你尊重我但不接受我的意见,我也会很高兴。总的来说,干部只能坏在表面上,不能坏在本质上,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一个真正的坏人共事。

获得下属支持

  1. 一般情况下,下属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多半是支持的,因为中国人“不怕官,只怕管”,若跟顶头上司处不好,即使本事再大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倘若在这种优势之下,干部还得不到下属的支持,一定要自我反省。
  2. 一个干部在老板面前拼命表现,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表现,那就等于蜡烛两头烧,很快就会心力交瘁。一个好的干部,要做到自己在老板面前全力表现,回到部门后,下属全力为你服务。这表示,你能够跟下属打成一片,下属知道你到老板那里不是去拍马屁,而是去表现。
  3. 老板给你的压力越大,你就越需要下属的支持,就越需要有一两位得力的助手。对待他们要推心置腹,凡事都和他们商量,让下属感觉到他们和你是平等的,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对待你。
  4. 老板最讨厌干部不培养人才,他会认为干部嫉贤妒能,想霸占这个位子,想害公司不能发展.... 有的干部为了自身的利益,拍长江后浪推前浪。其实不然,新人顶替了你的位子,你还可以高升,不要小看自己。
  5. 员工越主动积极,干部越省力;干部越自动奋发,老板约省事。容许员工表现,自己才有时间、有精力在老板面前表现;获得底下人的支撑,站在上面的人,才有大战宏图的可能。
  6. 干部的主要任务,在沟通上下之情,而不是转达上下之间的意见。否则,只会使自己沦为通信工具。沟通上下之情的关键,在于讲得让老板和员工都听得进去,并乐于接受。这样一来,老板的赏识与员工的信任集于一身,干部才能游刃有余。

善待基层员工

  1. 基层员工好不好,要看干部如何,尤其是基层的干部,对员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普通的基层员工来说,基层主管是与他们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的管理人员,基层主管的表现如何,直接影响到普通员工对企业的看法。
  2. 基层管理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为基层人多、意见多、困难多,相应的各种抱怨也多,基层干部在礼待员工的基础上,关键时刻也必须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也就是先礼后兵、由情到理。
  3. 干部一定要记住,员工做得不好是你的责任,不是员工的责任,是你没有好好教导员工,员工才出错。

5、要让平级安心

  1. 中国人平级之间最不好相处,因为谁都不服谁,何况还有利益之争。所以干部处于左右攻挤的境地,也是理所当然。加上现代社会鼓吹竞争,认为有竞争才有进步,所以平级的干部之间要想避免彼此攻挤很难。干部在抱怨别人排挤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反过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意无意地攻挤同事呢?如果自己都免不了如此,又哪里怨得了别人?
  2. 中国人讲究彼此彼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左右平行部门的支援,必须以“平等互惠”的为前提。若是自己处处想占便宜,时时要求别人支援,却从来不支援别人,恐怕左右攻挤的局面,不但会长期持续下去,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3. 干部能不能抛弃本位主义,尽量互相支持,完全看老板的领导作风。老板不能领导干部分工合作,就不必职责他们各走各的,只知分工而不知合作。
  4. 部门之间进行交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 第一,不能当着老板的面指出对方的缺点。
    • 第二,在提建议时要有诚意。
    • 第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3、员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成为受欢迎的员工

  1. 一个人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地位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受到别人的欢迎,也就是说,要讨人喜欢。讨人喜欢有很多方式,比如好的修养、谈吐都可以为你加分。绝不能使用一些故意讨好的方式,否则就成了“烂好人”,没有是非,生怕得罪人,这都是不对的。
  2. 做人一定要有原则,就像我们穿黑色的西服配白色的衬衣一样,黑白分明。一个人没有原则,就会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被人瞧不起。但是一个人过于黑白分明,很容易得罪人,因为黑与白很难分得清清楚楚,更多的是灰色地带。所以,做人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还要行事圆通,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不得罪别人,当然这很难做到。

努力增加归属感

  1. 要想成为好员工,首先要将公司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增加归属感。相对来说,中国的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比较淡薄,很少会有人把公司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这也可能是因为中国地域广大,所以我们天生没有归属感。在中国,员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状态是依附感,即临时投靠一下,如果形势发生变化,员工随时准备走人。这种状态其实对企业、对员工本人都是不利的。基层员工应该培养起对公司的归属感,因为公司就像一条船,员工必须和公司同舟共济,共同进退。
  2. 每个员工都应该选择合适的公司作为自己的发展平台,不能抱着“先随便找家公司试试看,不行再跳槽”的想法。一旦你选择了一家公司,你就和公司的利益联系到了一起:公司获利高,你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如果公司破产,你也会失业。既然我们选择了某家公司,就要抱着以公司为家的决心,绝对不可以“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拖垮公司的前程。
  3. 如果你始终认为公司是公司、你是你,那你就没什么前途了。

做好自己的本分

  1. 基层员工最要紧的是“实实在在”,一切按照工作规范进行。遇到事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能做好就当仁不让,做不好就应该及时说出来,大家商量解决,千万不可碍于自己的面子,延误自己的时机。
  2. 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有发展的可能,基层员工必须要有实干精神,还要有成效,而不是卖死命、出死力。因此基层员工要想办法学一套技巧,把你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才叫用心。只有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然就会像一些假和尚,手里敲着木鱼,嘴里念着经,心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这样的和尚只能说他努力了,但是他却没有用心,所以才会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俗语。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90%的人都没有做到全力以赴,只是在尽力而为。基层员工只有战胜这一挑战,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有前途的员工。

遵守公司的规定

  1. 基层人员最怕话太多,处处想强出头。安静一些,先听清楚公司怎么说比较好。理论上公司应该把员工的疑问解释清楚,但实际上有些事情永远说不清楚,甚至有些事情,不说还好,越说越说不清楚。基层可以弄清楚的,最好弄清楚,实在弄不清楚的,也不可以因此而马马虎虎。应该确信公司之所以这样做,比如有它的道理,虽然这种基础是含含糊糊的,但必须清清楚楚地照着公司的规定去切实执行。
  2. 员工安静一些,并不是逆来顺受,有意见当然可以反映。但只有熟悉了环境之后,你提出的意见才有可能被接受;初来乍到就提出意见,别人不但不会接受,还会对你的品性产生质疑。

要有感谢的心情

  1. 老板只能做到公正而不能完全公平,基层人员感到不公平的时候,最好不要斤斤计较。学会大度,学会感谢,才能过得快乐。比如,上司交代你做分外的工作,不可愤愤不平,要想着多做多学习对自己有利,应该感谢上司给你表现的机会,这样你才快乐。一天到晚抱着“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小气念头,哪里会有光明的前途?
  2. 只要心存感谢,所有不愉快的感觉,自然烟消云散。再小的激励,也会带来快乐。能不能心存感谢,当然由自己决定。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比较能够自主地心存感谢。心存感谢是自作,心情愉快是自受。想通这一点,自然不愿意和自己过不去,更加容易心存感谢。
  3. 遇到任何事,都不必计较公平与否,对自己来说,实在是最愉快的反应。
  4. 感谢的心情,要靠自己培养。最好每天早晨起床,先不忙于想别的,而是谢天谢地。谢什么?感谢上天的恩典,又给自己崭新的一天。

2、学会如何应对上司

  1. 员工的表现如何,多半也是通过干部反映到老板那里的。因此,每个员工都应该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搞好关系。同上司搞好关系并不是说员工要溜须拍马、曲意逢迎,这是不正当的,每个员工都应该成为上司的得力助手,对上司正当的指示,全心全意地执行。
  2. 基层员工不能盲目听从上司,也不能不相信上司,配合正直而关怀自己的上司,可能是比较妥当的方式。合理化管理,不应该要求员工绝对服从,而是站在不顺的立场来顺。对于不合理的指令,员工不可以当面顶撞,也不要盲目地顺从,而应该用“不理会、不热心”来回应。

3、要和同事和平相处

  1. 基层员工之间要互相爱护,不要有你我之分。企业内部同事之间如果也有所分化,那就只会导致企业的分裂。
  2. 所以,作为一名基层员工,不要与同事分彼此,部门之间也不必分得太清楚。

多分享

  1. 基层员工要信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能做的不妨多担待一点,不要过于计较。这样的观念对公司和个人都是有利的,但是先决条件是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当其他部门需要支援或者你的上司派你去支援时,你要很乐意地去支援,因为你现在支援他,下一次他就会支援你。
  2. 一个人只要有时间、有体力,多做事是不会错的,多做就可以多得到经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袖手旁观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
  3. 同事之间要多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快乐而旁边的人并不快乐,终究也会影响自己,弄得自己也不快乐。
  4. 分享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很好的修养,是乐趣的源泉。通过分享能够拉进人们之间的距离,推动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个不知道分享的人,是没有什么乐趣的。
  5. 分享,可以激励其他同仁;独吞,后果相当可怕,很可能越来越孤立无援。不论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最好都能够抱着分享的心情,一方面感谢以往的支持,一方面增强以后的援助力量。精神上的激励,往往比较容易分享。好话多传几遍,大家都听得到,并不需要增加成本。物质上的激励,有形可分,也要拿出来分享,没有理由独吞,否则就等于看不起大家。施比受更有福,把所得到的激励再度施放出去,大家皆大欢喜,对以后的同心协力有很大的助益。

少争斗

  1. 同事之间不能钩心斗角,相互设绊脚石。
  2. 大家相处就是有缘,因此要彼此照顾,而不要害来害去,这是基层人员应有的观念。你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忙,也不知道将来需要哪个人的帮忙。因此,基层员工要兼爱,对大家一视同仁,既不偏向某人,也不戴着有色眼镜歧视某人。大家都是同事,是企业的一员,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分工不同。
  3. 相对于老板和干部,只有基层员工才能自得其乐,基层员工不要苦恼,也不要抱怨,而是要学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基层员工天天去上班,工作的时间占了一天中的大部分,因此要学会“在职场中修行”,也就是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好,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

六、如何处理外部工作关系

七、家庭关系是终生学习的必修课

1、重视家庭

1、成家是生命意义的传承

  1. 现在的年轻人对立业比较感兴趣,而对成家不感兴趣,就是因为很多人小的时候没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这样,人生两大事,只完成了一半,有一半还是落空的。大学之道,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没有“立业”,难道立业不重要吗?其实,成家立业只是过程,不是目的,成家立业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我在工作中不能修身,这个工作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没有价值的。把小家庭治理好,也可以体会到治理国家的道理。
  2. 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家庭观念,家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种亲密的关系,甚至延伸到活人与死人之间:有些活人凭借死人的余荫,依赖祖先的功德立足于社会;有些死人则由于在世子孙的功业而扬名,借着他们所建立的事业而流芳百世。
  3. 为什么中国人会特别重视儿子?几千年来,中国人传统上重男轻女,自有其道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永生,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都不愿意在活了短短几十年后,就被人们淡忘,总想留下一些什么东西,最好是身体永生。中国人走人本位的路子,你只要活在大家的心中,你就永生。中国人最高明的是,想办法活在大家的心中。为什么中国人重视心连心?就是我们想永生。只要大家都记得我们,我们虽死犹荣。
  4. 外国人心中只有上帝,我们心中没有上帝,在我们心中记住的那几个人中,祖先是最优先的。因为我们知道祖先不会害我们,当我们有难的时候,还可以求“祖先庇佑”。
  5. 一个人想要活在别人的心中,有三条路,叫做“三不朽”。分别是:“立功”、“立言”、“立德”。
  6. 有能力的,可以立功;有学问的,可以立言;有耐心的,可以立德。三者都没有,那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生个儿子。因为儿子会永远记住爸爸。中国人不贪心,只要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得到永生就够了。所以,我们很在乎子女心中有没有父母,如果子女的心中连父母都没有,那就等于白生了,父母也没有办法永生。
  7. 中国人一生一世以“光宗耀祖”为目标,因为上几代人都没有什么好的表现,所以希望我们的子孙当中有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光耀门楣。西方人认为成功只是个人的事情,中国人认为成功是一家人的荣耀。中国人一旦当了大官,第一件事是要衣锦还乡,就是给邻居看看,我父母当年很辛苦,重要把我栽培出来了。一个人发了财,一定要回家把祖屋修葺一新,目的是光宗耀祖。一个人,一生再怎么辛苦其实都无所谓,只要你的子孙不会忘记你,你就不枉此生了。

2、家人是生活幸福的源泉

  1. 家是我们疲惫的时候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而不是钩心斗角的地方。家,不需要要富丽堂皇,但要温馨舒适。在外面,可以有很多厉害关系,而在家里不应该有任何利害关系。
  2. 维护一个和美的家,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牢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好好爱护自己的家庭,家才是甜蜜的、安全的。我们的一切与家人息息相关,根本不可能分割。任何人的成败,实际上都和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因为我们自幼受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作用一辈子。
  3. 换句话说,我们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希望在家庭中实现个人,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而忽略甚至于伤害家庭。
  4. 在家庭生活中,有过错当然要检讨,但检讨的目的在于补救而不是单纯的责罚。各自承认错误,比较容易水落石出;互相争功诿过,往往造成混淆,而且容易伤感情。比如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父母率先承认自己的疏忽失责,子女才敢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现实情况常常是,父母一下子把责任推给子女,子女生怕自己承担不起这么重大的责任,以致逃避、找借口,甚至于离家出走。
  5. 争做“坏人”,真正的坏人才会现形;抢当好人,结果谁也当不成好人。家人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这是“大是”;彼此明争暗斗,互相伤害,即为“大非”。大是大非之下,当然还可能产生许多是非,都要将之视为小是非而彼此体谅,互相劝勉。因为大是非比小是非更重要,千万不要为了小是非而争执不休,结果害了大是非。
  6. 对小是非不可懈怠大意,更不可小题大做,伤害骨肉亲情。在保证一家人的情分下,尽心尽力去化解,这才是解决之道。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公正,不可偏心,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易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7. 子女没有资格批评父母,父母再坏也是很神圣的,这是子女的孝心。
  8. 人难免会犯错误,没有什么错是绝对不能原谅的,没有严重到那个地步。当然,违反天理国法的事,我们是没办法视而不见的,但家里不是讲法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家人犯了错,我们可以用亲情感化他,让他感觉到很不好意思,让他自己去改变,这是家庭的力量。一切都依法办理,那家还是家吗?
  9. 家人之间应有成全的理念。在家务事方面,夫妻二人要衡量一下: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出息,一人做一天;如果先生比较有出息,则太太做家务;如果太太比较有出息,则先生做家务。这才是成全。

3、子女是成家立业的动力

  1. 子女是什么?子女是父母亲生的骨肉,而且是合法的,这种身份很难得、很珍贵。有了小孩之后,这个家才更温暖,才会后继有人。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总希望有人继承。有子女,就有希望,因为子女会把我们的理想继承下去。
  2. 子女是成家立业的原动力:子女既是父母的骨肉,又是家庭的生力军,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但是,如果亲子关系不好,这些都没有意义,还可能产生负面的作用。所以,要么干脆不生子女,生了子女就要好好去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
  3.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从慎选配偶、健全婚姻关系开始——男女双方都能够为未来的子女着想,有着相同的教育理念。
  4. 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当”,却很少有人体谅“子女不好做”。有人说父子两代之间有一条代沟,彼此很不容易沟通。其实,有没有代沟,完全看父母怎么想。你认为有,他就时刻都能出现;你认为没有,它便不能产生作用。父母把代沟看成可能的障碍,设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确的态度。家人的乐趣,主要在于沟通良好。只有家人彼此倾诉,才是真正的亲情。
  5. 父母平时多和子女谈心,而不是“无事说大道理,做错事先教训”。经常保持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子女的心灵动态,一家人自然沟通良好,不受代沟的影响。父母不能够借口工作忙碌,或者子女年幼不懂事,便不和子女交谈,那样只会彼此产生隔阂。
  6. 人生的大事是成家立业,成家的大事在生育子女,而生儿育女的大事,应该是亲子关系正常合理化。合理的标准,由于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尽相同而有所差异。
  7.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的家庭包袱太沉重,好像人们被家庭绑死了,没有办法发展自我。其实不然,中国人是在家庭中发展自我的。一个人,只要他的儿女有出息,自己也会跟着光彩起来。所以,一个人在家里面能得到家人共同的支援,他获得的成就,一定要跟家人分享。

2、夫妻和谐

1、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

  1. 中国人强调夫妻关系和谐,使用的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之类的词,从不说如胶似漆。夫妻的典范是孟光、梁鸿等人,而非画眉的张敝之流,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2.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亲疏有别。那最亲的人是谁?很多人会想到父子,其实人际关系是从夫妻关系开始的,夫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中国人把确定夫妻关系叫作“定乾坤”。只有中国人会说“家为国之本”,只要家庭不稳定,国家就会遭遇到很大的挑战。
  3. 夫妻关系是社会安定和谐、国家正常发展的根本。我一直认为,爱情是没有条件的,但是婚姻一定要有条件。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其实是说男女双方要有合适的条件才可以结婚。
  4. 凡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最后要分开住,而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居然睡在同一个床铺上,同枕共眠,这就是夫妻关系为什么神圣的原因。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不可以等闲视之,但是现在,一些人太轻率了,结果搞得家里鸡犬不宁。
  5. 婆媳关系搞不好,其实是儿子的责任,是他没有把人际关系搞好。
  6. 千万记住亲疏有别。丈夫平常在忙,可是陪妻子回娘家的时候,绝对不可以无所事事、喝喝茶、聊聊天,而是应该抓紧机会表现。这样,妻子会感觉到很有面子,做家事也不会有怨言。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

2、夫妻和睦是教养子女的良方

夫妻和睦相处,是教养子女最有效的方法。说起来十分简单,实践起来则非常困难。夫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应如冰

  1. 夫妇相敬如宾,才会谨慎地约束自己。如果不约束自己,反而对别人有诸多要求,就是不尊敬对方的表现。
  2. 一般来说,夫妻天天在一起,关系很亲昵,最容易放松自我约束。久而不敬,是常见的情况。因此夫妻必须时时约束自己,爱对方就不要惹对方生气,否则,对子女也是一种不良的示范。

意见统一

  1.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夫妻之间难免有分歧,当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夫妻之间要进行顺畅的沟通,凡事好好商量。
  2. 有了子女以后,也应该扩大沟通的范围,让子女适度地参加。亲子相聚,通过彼此交谈,互相了解,并且适时地加入一些文化刺激,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 文化刺激是父母用来规范子女行为的一种方式,譬如孝顺值得称赞、诚实是美德、整齐清洁自然最美、儿女不嫌父母丑等正确的观念,最好能够及早灌输给子女,适时建立子女的价值观。

分工合作

  1. 夫妻应该互相配合,互相扶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按照父母的兴趣和素养,分别辅导子女的课程作业和课外活动。因为对小孩来讲,爸爸和妈妈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教育小孩时,父母要分工,分工不是各自为政,而是为了合作。如果不能合作,分工完全没有价值。
  2. 分工的原则,也以全家人的利益为依据,不以个人的厉害为考虑,相信大家也就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譬如常说的“男主外,女主内”,其实也只是男女分工不同而已,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有些事情男主外,女主内,有些事情女主外,男主内。内外的区分,也不必硬性规定。
  3. 小孩对父亲有敬畏感,这是父亲很了不起的地方。如果父亲怕得罪小孩,要讨好小孩,那他真是很可怜。
  4. 教养子女而不具有相当的权威是无效的,如果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你就毫无办法。父母的角色可以机动调整,有时候同台演出,有时候一为主一为伴,彼此有默契,才是真正的相互扶持。

3、孝敬长辈

1、孝是传统美德

  1. 现代化的孝道,其实十分简单。首先要对自己的父母有信心,相信父母不可能不爱子女,更不可能害子女。其次要明白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就算父母不完美,子女也没有权利去批评父母。
  2. 现在很多小孩长大成人之后,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很落伍,这种行为伤了天下做父母的心,这就是不孝的表现。人们常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说,天下的父母都会犯错,但是子女没有资格去论断父母的是非。
  3. 父母不能强制子女孝顺,而是应该以身作则。我们既是子女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子女。如果为人父母,不能在孝道上以身作则,反而迷失了方向,在父母跟前,对自己的子女百依百顺,岂不是直接伤害了父母的感情?
  4. 父母要做子女的榜样,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怎样对待祖父母,等他们长大以后,就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父母。这种现世报应,是怎么都逃不掉的。
  5. 子女要牢记父母的恩德,但是不应该去感谢自己的父母。我们说“大恩不言谢”,不是说不用谢,而是说恩情太大,不是说声“谢谢”就可以回报的。中国人常说“大恩大德,来生再报”,不要以为中国人实在敷衍别人,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份恩德我们今生今世再怎么努力也回报不完,所以来生继续报答。
  6. 子女为什么一定要孝?就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的小孩子开口闭口都是“谢谢爸爸、谢谢妈妈”,这是不对的。如果你给我倒杯茶,我可以说“谢谢”,这样在情感上就互不相欠了。做子女的对父母说“谢谢”,难道想把养育之恩一笔勾销吗?
  7. 孝的境界要比“谢”高很多。父母之恩是不能言谢的,而是要谨记在心,一辈子不忘记,“谢谢”只是人情。
  8. 一家人要真心,彼此要关怀,不要搞形式,不要把家人当朋友看。杜甫一生不做海棠诗,就是避母亲的讳。

2、顺并不等于孝

  1. 孝道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然而从古至今,传统文化都只提过“孝道”、“孝敬”,却不知何时有了“孝顺”的说法。我认为,这个“顺”字完全颠覆了中华文化中有关“孝”的真正内涵,使得对父辈的盲从有了文化层面的依据,造成许多“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惨剧。
  2. 曲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有三个毛病:
    • 第一,食古不化。看到古人的话,也搞不清楚,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乱讲。
    • 第二,不求甚解。很多人,到过日本,就以为自己是日本通;到过美国,就以为自己是美国通。其实他们只知皮毛而已,这都是不求甚解的表现。
    • 第三,自以为是。就是说把自己当成权威,他认为是怎样的,事实就应该是怎样的,也不问问自己凭什么。
  3.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子女对父母应该以礼相待,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去做越礼之事。所以,“无违”是指无违于礼,而不是无违于长辈。
  4. 顺可能孝,顺也可能不孝;不顺可能不孝,不顺也可能孝。顺的时候才是孝,你就要顺;不顺的时候才是孝,你就要不顺。
  5. 子女没有资格教训父母,但是要帮助父母来了解现实状况。如果父母自己改变了想法,你就是孝顺;如果父母因为你而不得已改变,他们就没有尊严,你就是不孝。人是需要尊严的,否则活着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3、敬是孝的根本

  1. 我们光有孝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敬”。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恭敬,那就是不孝了。
  2. 子女长大以后,孝都来不及,还要让父母感觉到很惭愧,感觉到他们很不如你,感觉到他们不长进,那要这种子女干吗?有的子女一有钱,就开始看不起父母:“你们怎么总是这么寒酸,给你们钱,缺什么买什么”。如果以这种态度对父母的话,就算你为他们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是不孝。
  3. 供养父母时,子女的心中必须充满了敬和爱,以父母能够享用自己所敬奉的衣食为最大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为父母做事,或者侍奉饮食,都应该诚恳,完全心甘情愿,没有丝毫的勉强。

4、适时回报父母

  1. 父母悉心养育子女,并不是一种投资,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子女回报。但是,子女要有回报的心,不要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2. 幼小或少年时期的子女,还没有谋生能力的时候,也应该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就算父母经济富裕,也不图安逸、不怕劳苦、不贪吃美味的食物、不贪穿漂亮的衣服。在经济寻常的家庭中,子女更应该分担家事,帮助父母做一些杂务。
  3. 当子女长大成人,父母年迈体弱以后,有些父母未必能够自食其力。这时候子女就应该反过来奉养父母,并且要出乎恭敬的心,使父母有面子地接受。而不是像还债那样,表现出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更不应该在父母跟前,显得自己比父母有办法,或者把自己的子女,看得比自己父母更为重要。
  4. 孝顺的子女应该主动为父母分忧解劳,使父母衣食无忧,得以安享晚年。这只是对父母最低限度的报答,子女应该尽力去做,不能够稍有应付的念头。
  5. 回报父母应该尽早,以免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人们应该从小培养这种观念,让年幼的孩子多为父母做一些事情。只要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就应该多担当一些。千万不要贸然做能力以外的事,否则可能把事情弄糟,害得父母反而付出更大的精力善后。

5、心中牢记父母

  1. 做子女的应该心中时时有父母的存在,不要让父母为了自己而操心。孔子说,做子女的,只能够在生病的时候,让父母担心。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平日都应该守分、自律、自爱、自重,以免父母操心。
  2. 子女孝顺父母,不但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而且应该在精神上使父母觉得欣慰喜悦。
  3. 现在的子女,只知道自己,不知道有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没有顾忌。父母不高兴,祖父母会出面打圆场;父亲不喜欢,还有母亲支持,以致只要我喜欢,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什么不可以?殊不知就凭这句话,便把自己害死了。
  4. 子女心中有父母,最具体的表现,即在好好做人,不让父母生气,不使父母受辱。长大以后,更应该奋发图强,有好的成就,以显扬父母。以此作为检讨自己的标准,看看自己的孝行是不是合格。

4、教养子女

1、亲子关系其实是教养关系

  1. 亲子关系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偏重于朋友关系的,西方人大多如此;偏重于血缘关系的,中国人以前多偏重血缘关系;偏重于教养关系的,我希望现代的中国人偏重于教养关系。教养关系与血缘关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以前太偏重于血缘关系,最后却变成利害关系。因为胳膊要向内弯,到最后就变得不讲是非。
  2. 亲子关系是很神圣的,不要掉以轻心。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就要负起责任养育他。养育不是说要让他过好日子,富家子弟未必成才,往往是穷人的孩子有成就。世界上真正的伟人,大部分出生于贫寒的家庭。
  3. 一个人从来没有经过波折,是一辈子也长不大的。父母把子女封闭起来,保护得很周全,任何疾苦都不让他知道,他将来就会变成一个白痴。
  4. 一个人要知道好的,也要知道坏的;要知道善的,也要知道恶的,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人。人生是要经过尝试的,只要在安全的范围之内,尽量让小孩去尝试,不要禁止他,但是你不能规定他要做什么。
  5. 亲子关系其实是一种教养关系,你怎么教,他就会怎么表现。亲子关系的形成取决于父母,不能小孩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6. 做父母的,当小孩开始独立而与父母越来越疏远的时候,其实是很心疼的,都会有失落感。
  7. 有些父母,小孩不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就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这是态度很不合理。有的时候父母坚持到最后,也可能会成功。所以,孩子不愿意的事,父母过分坚持不对,完全不坚持也不对,坚持到何种程度,要靠父母自己去拿捏。
  8. 教养关系的结果就是自作自受,你把小孩教养成什么样,都要承受,因为你没法更换。父母教养子女不能大意,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小孩时时刻刻都在变。你不能定期把小孩叫过来,交流一下,那是领导布置工作,是老师定时上课。父母是一生一世的,父母是24小时的,而且全年无休,父母的责任是无限的,明白了这一点,才好调整亲子关系。
  9. 教养关系从何而来?从观念来,一切都是关系的互动,关系是由态度来决定的。调整要从实际的状况开始,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观念搞清楚。观念正确,态度就会合理,关系自然好。你的观念决定你的关系,所以不要一天到晚去重视关系,而是要把你的观念摆正。
  10. 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怎么教他(她),他(她)都不思进取,那是他(她)的事情,你尽心就好。做父母的,把该做的都做了,该调整的都调整了,至于小孩怎么样,那是小孩子的事情,谁也管不了。
  11. 为了避免产生疏离感,子女的私事要少管,但是也不能不管,要管到合理的地步。改善亲子关系,就要慢慢调整自己,你要求对方是没有用的。改变别人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自己的观念。

2、教养子女从改变观念开始

  1. 其实任何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万物之灵,但是长期以来,父母在教养子女时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就是因为这些错误的观念,使我们无法达到目的。如下
    • 第一,把“爱”放在嘴边。中国人疼爱小孩不能说出来,西方人疼爱小孩一定说出来,这是文化的不同。不是中国人不敢讲,而是中国人知道不讲比较好。什么叫作“爱”,爱就是给他相当的限制。所以爱子女的真正意思,就是要给子女适当的限制。我们过分地宠爱子女,只给他爱,没有给他限制,是20世纪最大的祸患,也是亲子教育最大的杀手。因为子女需要亲情、爱情、同情,更需要父母的教导。
    • 第二,把孩子培养成美国人。现代中国家庭的一大危机就是中国的父母拼命把自己的小孩培养得像美国人。殊不知,美国人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二者大不相同。现在很多人宣扬,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我非常不赞同这种观点,如果爸爸成了孩子的朋友,那这个孩子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因为他多了一个年纪大的朋友而失去了爸爸。朋友是可以换的,哪一天他不高兴就连爸爸也换掉了,因为他跟你没有父子之情,只有朋友之谊而已。
    • 第三,把子女培养成最优秀的人。不要总是想把子女教育成最优秀的,天底下需要各种各样的父母,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子女。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形形色色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协调。我们只需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很独特的人就好。父母再了不起,也不可能改变你的子女;除非你的孩子自己改变,否则你拿你的子女一点办法都没有。父母可以引导他,给他参考,给他指引方向,帮助他成长。
    • 第四,把教育的目标定得很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父母一定要把目标定高一点。父母若是对自己的小孩没有信心,还对谁有信心?中国人绝不向命运低头,不接受命运的摆布。但是,他做不到,我们不要勉强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是逼子成龙、逼女成凤。记住,子女是天才,你压制不了他;不是天才,你也帮助不了他。
    • 第五,拒绝子女回馈自己。子女应该要有奉养父母的心,但是父母不可以强求。老实讲,很难得子女有孝心,不可以很残忍地去斩断子女孝顺的门路,那是不对的;你也不可以强求,那会给子女制造很多苦恼。子女要表示孝心就表示吧,多就多,少就少,无所谓。父母不可以说:“为什么弟弟拿得比你多啊?你做哥哥的拿这么少怎么可以”。这完全像在做生意,哪里还像一家人?
  2. 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处境,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既不可以强制规定你要,也不可以强制规定你不要,这就是孔子无可无不可的精神。
  3. 对于子女,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万物之灵。我们今天有很多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很多道听途说的东西,我们就信以为真了。结果受害的不仅仅是子女,而是全家人。如果说你的小孩不可能成为万物之灵,那你最起码也要把他教育成一般动物一样,千万别把他培养成禽兽不如的人。

3、父母是亲子关系的主导者

  1. 父母是子女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对于子女的成长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对于子女的一生,影响非常重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日常言谈和举止行为,与子女的性格和教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 父母应该想办法,让子女自己去改变,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他,只能尽我们的心,尽我们的力。对待小孩最好的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生在我们家,不管他长得美丑,不管他是男是女,不管他将来会怎么样,你都要使他合理地成长。

4、教育子女要从其立场出发

  1. “养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者应该如何教育子女呢?有人说,“棍棒之下出孝子”,我不主张打小孩,我也没有主张不打小孩。应不应该打不是问题,怎么打才是问题,所以中国人应该研究怎么打,而不是该不该打。你打得合理,就可以打;打得不合理,就绝不可以打。
  2. 有的小孩是打过才能成长,有的人是打了也没有效果。就好像鼓一样,响鼓不用重锤,有的鼓你敲破了,也没多大的声响。所以说,乖巧的小孩是不需要重打的,点到即止,他就会有警戒心,会自己管好自己。
  3. 体罚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让小孩知道他错在哪里,就尽到父母的责任了。我的建议是,警告小孩五次,你才可以考虑打。一个小孩做错事,大人不可以放过他,否则就是没有责任心。就算是别人的小孩,你都要尽心去教他,因为他们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所有的小孩都是坏的,只有你的小孩好,也没有用,他迟早会被拖累。
  4. 大人讲话要站在小孩的立场上,要让小孩听得进去,你才是成功的。父母应该随时改善子女的行为,但是所用的方法一定要有效。没有效的话,就要自己调整,绝不能因管教无效就放过小孩。
  5. 如果小孩第一次犯错,你没有批评他,等他第二次犯错,你再批评他,他就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上次可以,这次不可以?他的理解是,你高兴的时候就可以,你不高兴的时候就不可以,他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以后,子女就会渐渐躲着父母,他认为父母一不开心,自己就会倒霉。

5、养育子女别追求物质奢华

  1. 对于子女,父母的第一责任是将其养大。由于小孩没有谋生能力,在成人以前,要靠父母的供养。而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往往供养到子女成家立业。
  2. 很多年轻人现在都不敢生孩子,因为一旦有了小孩,就想给他最好的生活环境,要花费很多钱。其实,正如人们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贫出孝子”,在贫穷家庭长大的孩子,有出息的比例较高。败家子多来自富裕的家庭,贫穷的家庭很少出现败家子,因为他没有什么东西好败的。
  3. 子女需要父母的爱,爱是子女成长的营养,但爱不等于锦衣玉食。父母要在精神上关怀子女,而物质方面其实不必在乎好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宁可让子女一开始过穷日子,让他经历生活越来越好的过程,这样他才会觉得人生是美好的。
  4. 有些有钱人脑筋很清楚,因为担心自己的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将来不能适用贫穷的生活,所以利用寒暑假,把子女送到农村去,让他过贫穷的日子,磨炼一下。一个没有尝过贫穷滋味的人,不可能养成很多好的习惯,因为只有贫穷才能陶冶出很多美德。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一个人从小没有过过苦日子,就不会产生很强的抗压性。
  5. 其实,家庭环境再好,都不如家庭和谐重要。家庭条件最好的莫过于皇室,但是大多数的皇宫并不是幸福快乐的地方,皇室成员彼此钩心斗角,甚至相互仇杀,毫无亲情可言。
  6. 父母之间轻率地互相责骂,或者怒目而视,甚至于出手伤人,都会给子女造成不好的影响,长此以往,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因此,父母有什么问题,最好避开子女商量解决。在子女面前,尽量维持和谐的气氛。
总访问次数: 196次, 一般般帅 创建于 2023-06-26, 最后更新于 2023-09-10

进大厂!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