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5 2021-04-01 2021-04-21
一、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又称对比效应)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特定思考、行为倾向,会导致理想或判断产生系统性偏差,这些现象广泛受到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研究。
虽然这些偏差是重复研究确认的,然后关于如何分类与解释,一直存在争论。大佬有一些处理资讯的规则,为了增进决策与判断效率,这些“心理捷径”称为捷思。
捷思有时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效应,这些不好的效应被称作为认知偏差。判断与决策的偏差也可能是由动机导致,例如信念受到一厢情愿的想法扭曲。有些偏见有多种认知(“冷”)或动机(“热”)的解释,两种效应也可能同事发生。
一些偏差是否该视为真正的不理性、是否又能导致有用的态度与行为,是有争议的。例如,要了解他人时,人们常会问引导性问题,看起来是为了印证自己对他人的假设,是一种偏差。但有些认为这种确认性偏差应该视为社交技巧,用于建立与他人的连接。
绝大多数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都是以人类为主体,除了人类外,还能够从老鼠、鸽子、猴子身上也能观察到双曲折现象。
二、决策、信念与行为偏差
1、不明确性效应
不明确性效应或厌恶不明确(Ambiguity effect):决策时倾向避开资讯不足的选项。
考虑一个包含30个球的桶。球是红色,黑色或白色。十个球是红色的,剩下的20个是黑色或白色,黑色和白色的所有组合都是同样可能的。
-
在选项X中,取出一个红色球赢得一个人100美元,而在选项Y中,取出一个黑球赢得他们100美元。对于选项X和Y,选择获胜球的概率是相同的。
-
在选项X中,选择获胜球的概率是1/3(总共30个球中的10个红球)。在选项Y中,尽管黑球的数量不确定,但选择获胜球的概率也是1比3。这是因为黑球的数量在0到20之间的所有可能性中均等分布。
尽管概率相等,但人们更倾向于在选项X下选择球,其中选择获胜球的概率被认为更加确定。关于黑球数量的不确定性意味着选项Y往往不太受欢迎。
尽管黑球的可能数量可能是红球的两倍,但人们往往不愿意承担可能少于10个黑球的相反风险。选项Y背后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人们倾向于支持选项X,即使概率相同。
2、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为不熟悉的事物估值时,会把熟悉的类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触到的无关数值当做“锚”(经验),估出来的数值会大大倾向“锚”。
如下示例
-
教授首先把学生的冰激凌产品命名为“七个小蛋筒”,然而在生产包装时故意安放八个入一个包装袋。这样一来,有些细心的消费者购买后联系品名一数,”竟然”比约定的蛋筒多一枚。 几次购买行为发生之后,不少有贪小便宜心思的消费者认定这批货“出了问题”,他们哪肯放过这样的好机会,成批成批的购买带动了当年“七个小蛋筒”的热销!
-
“锚定效应”的奏效可能起源于人们对直觉的依赖。如果你没有接受过西餐的正统礼仪教育,而你又受邀出席非常高规格的西餐晚会,你会怎么做?
绝大多数的人多半会选择“见机行事”:即,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在这样的场景下,“别人”就是锚,他们的举动为你定了位。理解了这样的原理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再来理解“锚定效应”,可能就会更好理解了。
因为我们的大脑极需要一个参照物,没有这个参照物我们就会感到不踏实,以至于难于做判断。而每当参照物出现时,哪怕这个参照物有多么不靠谱,我们的大脑都会觉得这是一根“救命稻草”,以此为准绳,让我们做出一个安心的决策。
-
为什么一支牙膏要标建议零售价:9.9元,实际售价8.7元? 为什么商家喜欢写一个标价,还要划掉,然后再写一个优惠价? 为什么实体小商铺喜欢开一个天价等你还价? 都是为了先给你抛一个锚,先入为主定下心理价位。
3、人类中心思维
人类中心思维(Anthropocentric thinking):在孩童身上观察到的一种倾向,以人类当作类比来推测其他不熟悉的生物现象(拟人化)。或是反过来认为人所具有的特征是其他动物都没有的。譬如绝大多数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都是以人类作为主体。除了人类以外,还能够从老鼠、鸽子、猴子身上也能观察到双曲折现现象(双曲贴现现象,所有动物都追求当下的及时行乐,而不注重长远收益。例如明知道多看书、多学东西、少玩游戏是长远有益的,但当闲下来时,大概率我们会追求立刻能获得快感的东西-近价值,而非看书-远价值)。
参考链接: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42148190683283
4、注意力偏差
注意力偏差(Attentional bias):平时常想的事(注意力几种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感知。
如下示例:
- 话说有个学生,老师给他推荐了一本书,这个学生看完这本书后跟老师说:“老师,这本书我看完了,我要跟作者反映问题,他里面有30多个错别字”。老师问他书里面写了什么,学生说那我倒是没太关注。这个学生犯的错误就是,他的注意力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他关注于挑别人毛病,以彰显自己的能耐和不一样,其实是一种反向的聪明!因为他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书的内容,书的精神,书的价值观,而不是毛病!
- 我们只会挑选我们想看到的,易于理解的,而忽略其他看似不重要的
5、自动化的偏见
自动化的偏见(Automation bias):倾向于过渡依赖自动化系统,这可能导致错误的自动化信息覆盖正确的决策。
参考链接:https://www.sohu.com/a/301096446_651535
6、可得性捷思法
可得性捷思法(又称可利用性法则,Availablity heuristic):容易想到的事,其发生概率会受高估,然而一件事是否容易想到还受发生多久、激情情绪的程度等因素影响,无法反映实际的发生概率。
如下示例:
- 作为交通工具,飞机 VS 轿车,哪一种更危险?许多人都会错误地回答:飞机。然而大数据告诉我们:我们死于一场车辆交通事故的机率是 1/84,而我们在一场航空事故中殒命的机率才只有 1/20000。
- 我们经常看到因为酒驾开车发生事故,所有当车发生事故时,我们会下意识的认为司机酒驾。但其实,酒驾发生的事故概率并没有那么高。
7、可获性层叠
可获性层叠(Availability cascade):⼀件事越常被公开谈论,就越加相信其真确性(类似“三⼈成⻁”)。
人会自动筛选那些自己已经相信的内容,所获的内容越多,越加剧了自己的信念。公众媒体为了迎合民众,就会发布一些民众喜欢看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又加深了了民众对某件事情的认知。这个过程,从社会的层面,就是三人成虎,大家都这么说,那看起来这个事情是真的,第二个就是,每个人在获取知识方面,都会作茧自缚,只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要做到兼听则明,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难的。这个可获性层叠,有可能让一个小的事件,演变成一个大的社会恐慌。
8、逆火效应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会更加强化。
参考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6689257
9、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这个有好有坏,大家都应该深有体会吧。
10、信念偏差
信念偏差(Belief bias):由于相信结论,而认为推理出该结论的过程都是有道理的、合逻辑的。
举例:我认为每一个身高160、体重90斤、肤白貌美的女孩子都是女神 -> 但如果她年龄28,离异有小孩,无业,性格暴躁等。
所以说,不要往下结论,错误的结论会产生信念偏差,而导致误判。
11、偏见盲点
偏见盲点(Bias blind spot):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识认知偏差,也较不易受影响。人们能够看到他人的认知偏见,却无视自身存在的偏见。
正如现在的你,大概率跟别人受认知偏差的影响程度其实没啥两样。
12、啦啦队效应
啦啦队效应(Cheerleader effect):处在优秀的团体会比单独看起来更优秀。
这里的啦啦队效应重点指的是,一个人单独看起来,效果没有在团体中好看。即朋友圈发一个人的独照,效果没有发合照好。
13、支持选择偏差
支持选择偏差(Chioce supportive bias):对自己先前选择的评价会比实际上更好。人们倾向于对自己已作出的决定持积极的态度,哪怕这个决定并不是多优秀。
如下示例:
- 买上一个东西,你会越看越顺眼。
- 喜欢一个人,就尽可能发达Ta的优点,而忽略缺点。
- 用了一个东西,感觉还不错,会继续复购(如果商家中间做了回访,那么会使用户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即使其实不是特别的好)
14、集群错觉
集群错觉(Clustering illusion):过度期待从小样本或小型测试中发现的规律,然而这些小样本或小型测试是从大样本中随机抽取的,大样本往往并无这种规律。人们总是认为各种趋势的出现具有系统性原因,即人们常常将随机出现的簇群性巧合认知成一种因果规律
如下示例:
- 看到网上经常发生抢劫案,网上回家担心被抢,想赶紧回到家。
- 互联网公司加班严重,便认为所有公司都加班严重。
- 晚上听到隔壁楼层叫床,第二天等公交时人突然比往常少,便觉得两者有联系。
15、舒适区效应
舒适区效应(Comfort zone effect):对于过去常用的方案,高估效益或成功机会;对于过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机会。
如下示例:
- 一些同学过得很安稳,不会居安思危,然后一毕业就懵逼了
- 一些同事在一家公司待了很多年,不敢跳槽,跳到外面没人要,技术落后,觉得现在挺好的
想要取得打成就,就不能偏安一隅,年轻的你,值得一个更好的!
16、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关注、寻找、诠释、记忆资讯的方向多半是能确认自己成见的方向。
-
参考资料一
“确认偏误”是普通存在的人类特征,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
一种是**“科学家机制”**,也就是先有证据再下结论,这种机制下的人很少,因为从论据得到结论的过程得花不上少精力,过程也会较长,成本较高,人是懒惰的;
另一种是**“律师机制”**,是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大多数都是律师机制,他们先根据直觉选边,再根据结论去找证据。每个人都爱看能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东西,同时还会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观点的证据。
-
参考资料二
《福尔摩斯探案集》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格雷戈里逮捕了一个陌生人,并且收集了很多相当不以利于此人的证据。格雷戈里内心认为这个陌生人就是犯罪嫌疑人。福尔摩斯却不认为。以下是俩人的对话。
格雷戈里:有没有其他什么要点,你想要提醒我注意的呢?福尔摩斯:那天晚上,狗的反应很有趣。格雷戈里说:那天晚上狗什么也没做啊。福尔摩斯:有趣的地方正在于此。
如果一个陌生人到了,狗能不叫吗?如果没有狗没有叫,说明是内部人做的。格雷戈里只是在关注他想关注的地方,而福尔摩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
参考资料三
一位教授让他们的学生看一组数学: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规则。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学,教授只回答两个问题:“符合规律”或者“不符合规律”。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是规律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说是“8”,教授回答“符合规律”。他们还尝试了“10”“12”“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律”。于是学生们就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规则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2。”教授摇摇头:“纸背面上的规则不是这样的。”
只有一个学生破解了这道题。他是怎么破解的呢?
他试了“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7呢?”“符合规则。”紧接着这位学生又试了“-24”、“9”“-43”,他在寻找所有反面例子,最后,他才说:“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教授将那张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么写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做法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同学总是在寻找他们理论正确的部分证据,而他在寻找理论错误的部分。
17、相合性偏差
相合性偏差(Congruence bias):直接检验假设,却没想到要检验其他可能的假设。
大致同上—同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18、保守倾向
保守倾向或退缩偏差(Conservatism; Regressive bias):倾向保守中庸,低估高价值高然率(亦称“或然率”,它是反映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事情,而高估低价值低然率的事情。
保守性偏差是指个体由于锚定效应的存在而调整不充分,以至于相对于先期信息趋向于低估新信息,在信念转变上过于保守,导致了反应不足。保守性偏差是人们的思想大多存在一种惰性,改变个人的原有信念是非常困难的,新信息对原有信念的修正往往不足。
保守倾向或退 缩偏差 Conservatism; Regressive bias 倾向保守中庸,低估⾼价值⾼或然率的事⽽⾼估低价值低或然率的 事[23][24][25]。 保守倾向 (⻉叶 斯) Conservatism (Bayesian) 新证据出现时,对既有信念的修正幅度不⾜[23][26][27]。 对⽐效应 Contrast effect 感受特质的程度主要是受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对⽐程度影响,⽽⾮受其实际程度影 响[28]。 知识的诅咒 Curse of knowledge 懂得多的⼈⾮常难以懂得少的⼈的⻆度思考问题[29]。
总访问次数: 479次, 一般般帅 创建于 2021-04-01, 最后更新于 2021-04-21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