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从10万到100万(转载) 2023年投资方向预测(转载) 下一篇:本系列完

16823 2023-02-20 2023-08-06

前言:微信群里大佬分享的一篇文章,特此记录一下。

一、序

2023年的第一周,A股取得开门红。除了极少数行业表现弱势,久违的普涨行情回来了。相比2022年底,成交量有所放大,人气也有所回升。尽管过程曲折,但不知不觉间,沪深300指数自底部已经反弹了约12.5%(2022.10.31 - 2023.1.6,Wind),部分基金涨幅更是超过30%。

二、中国宏观经济

1、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中国的M1可能会慢慢开始回升。我们看国内市场流动性的驱动,主要是看M1和M2的差值会不会收窄。M1反应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剪刀差(M2 - M1增速)越小,货币供应量存款活期化倾向越高,经济活力越高,剪刀差越大,存款定期化比重较高。现在M2增速远远M1增速,但M2这么高的增速并没有转化为股票市场的增量资金,增量资金更多地要体现为M1的增加,还是跟经济的活跃有关系。

经济的贸易往来,人和人之间的流动性增加了之后,我们就会看到M1增速开始恢复,这对A股来讲是比较重要的。

1月份M2增速分析q1-q2市场预期:

图1

企业贷款新增4.9w亿,其中一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3.5w亿,是去年1月份1.2w亿的3倍。那这笔贷款分了两个方向:

  • (1)政策性贷款,基建贷款,银行一月份完成4.9w亿,银行贷给有抵押物的企业,有信用背书的国企。
  • (2)房贷转低息经营贷。《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流向》得知住户贷款余额同比暴跌5.39%,住户经营贷增加16.5%。

房地产:居民长期贷款1月2231亿,相比去年下降5000多亿。经济复苏的信号,需要结合23年1月、2月这两个数字情况看待。如果2月数据有所改善,消费复苏预期就有了。目前数据说明房地产还是处于观察为主,后面从居民中长期贷款暂时相对悲观态度看待。

居民储蓄,M2增长12.6%,存款数据增多,居民贷款增速超过贷款增速,M2为6W亿。这里银行比较头疼,银行存款6万亿,减去贷款出去4.9万亿,还剩下1W多亿的利息要付。银行的利润会大幅度被压缩,银行利率会进一步降低,比逼着居民区消费。

2、房地产

我们现在处于利率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从过往的房地产周期来说,低利率很容易推动房地产销售的回升。但是22年以来这个相关性并不成立,可以把它归结于疫情因素造成的,如果23年疫情因素消除,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的累计效应会开始推动房地产销售显著回升呢?

从M2增速来看

明年中国高收入省份的地产销售会有一个弱反弹,但是中低收入省份的地产销售很可能会继续下滑,合计来看全国地产销售相对于今年仍会下降6%,并不算乐观

3、消费

对明年内需最乐观的部分可能是消费,也是目前存在最大预期差的部分。过去两年疫情的确导致居民的消费意愿下降,储蓄率有显著上升,随着疫情因素的消退,即使收入端的改善比较缓慢,但是支出端的增加可能会相对快一些。

另外,过去十年对居民消费支出最重要的压制来自于房贷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持续上升。这个支出比例在疫情后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不再往上走了,大概率从明年开始可能会往下走。

在支出的结构上会发生一些变化,有可能会更多往房地产以外的消费领域去倾斜

4、出口

出口方面,明年大环境是不利的,毕竟美国经济在放缓,中国出口要维持正增长十分困难。但是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在东盟和金砖四国的出口占比已经接近1/4,而对欧美的出口总和占比也就只有30%。这个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中国的出口比过去要有韧性,相对于美国的经济的放缓,明年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持续恢复。

到底经济会怎么样,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核心的问题还是要看政策。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肯定还是需要一个比较强的外力去推动。今年政府稳增长的意愿肯定比去年的强很多。因为去年是全球需求还可以,中国制造业景气度还可以,出口还不错,这种情况下稳增长的迫切性没有那么大。但到今年,出口已经明显回落,这种情况下,所有政策都会转向去保增长

中国历史上三次出口转负,2009年、2014年和2019年年初,这三个时点对应的是中国股市的基本上最黑暗的时刻,然后出现一个反转。之所以有这种巧合,背后的逻辑是每次出口已经急剧下滑的时候,政府会拼尽全力用各种政策推动内需进行对冲,所以政策对市场来说非常友好。市场在第一轮上涨的过程中,本质上也不是一个基本面的行情,也不需要有太多的增量资金,就是一个政策反转带来的风险偏好的修复。

5、A股和港股预期

A股和港股在经历了大幅下跌后会有望出现反转。从历史上来讲,中国每一次出口增速跌到0以下,都会看到股票市场熊转牛的拐点,因为当外需大幅下滑的时候,必须通过政策来刺激内需,政府的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增长,股票市场的风险偏好会受到显著提振,第一波上涨往往都是政策驱动的。但是和过去出口下滑阶段对应的股市上涨相比,本轮上涨的节奏可能偏慢,主要还是源于中国房地产的恢复比较缓慢,反映在流动性指标上就是M1的爬坡相对M2来讲会比较慢,这对股票来讲是相对不利的。

在经济弱复苏的情形下,沪深300的风险溢价大体上能够回到4%-5%的波动区间。在风格上,我们相对更看好价值股一些,因为从经济工作会议来看,23年的经济重心在刺激内需上,而股票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政策,所以政策推动的方向更容易上涨。而且从全球的流动性来讲,尽管美债收益率将逐步回落,但通胀预期也在同步回落,所以实际利率仍处于高位,对成长股并不有利

对于大小盘风格,内需相对强、外需相对弱的环境对大盘股更有利,因为中小盘股来自海外的收入占比更高,中小盘股与美股的相关性也更高(大盘股就是发行在10亿股以上的上市公司,中盘股就是发行在1亿~10亿股之间的股票,小盘股是一亿股以下的股票)。

港股的表现会优于A股,因为历史上美债收益率和美元都回落的背景下,港股的流动性会更加受益,一般会出现20-50%的上涨。即使投资成长股,香港的成长股表现也会更好,恒生科技相对于创业板的比值已处于历史低位。

图2

A股整个2022年经济均处于弱势周期中,考虑到疫情放开后对各地经济的冲击,预计2023年上半年经济弱势格局,还将继续,2023年下半年或将有所好转

三、外部宏观市场

1、关注美国加息情

美联储已经看到了去通胀过程的开始,但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2023年虽然会看到通胀快速下降,但大概率不会下降到2%。其中,商品板块已经看到了去通胀的开始;住房市场虽然还没有开始去通胀化,但鲍威尔(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相信未来会发生;非房服务领域的去通胀化还没有开始,这部分在PCE指数中占56%的权重,是目前鲍威尔比较担忧的部分。

继续加息(指3月加息,已在市场判断内)是合适的选择,有根据未来的经济数据进一步加息(指的是将利率加到525bp以上)的可能性。美联储将再次加息125个基点至5-5.25%的峰值。

2、关注美国CPI

我们要关注美联储降CPI,工资更多地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现在的美国通胀,我称之为结构性通胀,就是说它成本端的压力是存在的,但终端价格没有办法被成本端压力顶上去,因为它的总需求、总的货币扩张被抑制住了。这对企业盈利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这意味着盈利空间被压制住,因为成本端没办法很容易将下去,但终端价格又没办法很容易提起来。

对于通胀最重要的推动力仍然来自货币层面的宽松,即通胀本质仍是一种货币现象。美国这轮高通胀也是疫情阶段货币大放水带来的。

70年代之所以出现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涨,就是因为需求是不弱的,货币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使得工资压力能够更容易向广泛的终端价格扩散。而现在这一条件并不具备,货币收缩使得物价要出现全面上涨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工资不下跌,那么其他物价就会跌得更多,更像是一个结构性的通胀。也就是说,对工资压力的担忧更多反映在微观公司的盈利层面,而不是宏观层面的高通胀状态。

3、美股市场

美股的涨跌节奏主要与银行准备金的变动有关

为什么22年上半年美联储没有缩表但美股大跌,而到了下半年美联储开始缩表,美股反而呈现震荡的走势?如果观察美国商业银行准备金,会发现在上半年是持续回落的,而到下半年没有再继续下降,与美股涨跌的节奏是一致的。由于下半年美债存量接近债务上限,财政部开始加大财政存款的投放,几乎抵销了缩表带来的流动性冲击,使得准备金没有进一步减少。但是随着财政存款持续减少,这个因素的缓冲作用会逐步消失殆尽,如果美联储23年继续坚决缩表,会对美股产生新的流动性压力。

对于中国资产而言,风险资产的表现会好于避险资产。中债总体来看机会有限,但是也不看空。一方面,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出入弱复苏周期中,但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在美债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过去也很少能看到中国的债券收益率能够逆势而上。

四、细分题材

1、能源赛道

1、概述

过去十多年,资本集中在互联网为主的投资上,对于大宗的商品,传统能源的投资严重不足。传统行业的煤炭、石油等固定资产的资本开支,没有像历史规律明显上升。

其次通过数据分析供给的层面来说,外部客观因素(乌俄战争,澳煤限量)煤炭及石油对中国市场影响,中国需求是每天一亿吨动力煤,实际上产能供给不对,新的能源产能需要有时间的,供需的缺口一直存在。

动力煤的需求未来会萎缩,动力煤需求来自两大块:首先是电力行业的需求,电力行业需求占比60%;其他最重要的就是建材与化工,这两个占比25%,且与地产,房地产两个领域息息相关。

所以这两年能源的投资格外火热。尤其A股的资本市场,对光伏、风电,还有电池的投资格外看重。

这里有一个私募机构对能源观点(个人比较认可):

​ 睿群资产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虽然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但有时候简单模型可能会更有力量。实际上我们的模型假设:中国全国的用电量,8万度电。我们假设中国这几年按照4%-5%用电量的一个年增长,2023年中国如果保持4.5%用电量的增长,中国对于新增电力需求将近3800亿度电,新增3800亿度电的新增需求。

​ 我们2022年对水电装机,核电装机,光伏的装机,还有风电的一个装机(装机,指火电厂或水电站中所装有的全部汽轮或水力发电机组额定功率的总和),进行了一些假设,我们发现只要是中国的风光装机,如果能够超过150个GW,我们按照平均的风电的利用小时或光伏的利用小时,就能得出,新增的风光装机就能够带来将近3900亿度电的增量。也就是说,中国的风光年装机量超过150个GW,中国新增的电力需求就能够由新能源装机,得到满足。如果大家对趋势更加地乐观,所有新能源的冲击,一旦开始以后是有由术进步来推动的。所以我相信它后面会有趋势性的增长

2、新能源

可能今年大家都知道光伏的组件价格非常地高,但实际上大家知道中国前10个月中国内存储的已经将近60个GW,而这60个GW里面,因为组件价格非常高,集中式的很少,所以都是分布式的,一个月就是将近4到5个GW的装机量。考虑到最近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回落,所以对于比如明年风光超过150个GW是非常有信心的。个大的能源集团,他们十四五的一个装机的规划也是非常乐观。

换句话,可能以前新能源装机总量不大,对传统的能源价格没有这么大的影响。但是从2022年、2023年开始,新能源总量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由质变,再由量变发生到质变。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是一个趋势性的,刚刚开始的过程

同一逻辑放在全球范围内都适用,22年12月3号,欧洲通过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上限,和俄罗斯切断能源贸易的这个协议往后看会产生作用,他们需要找新的替代能源。欧洲可能是后续全球能源价格的一个洼地。

海风相对陆风,渗透率更低,未来增速更高。”十四五“风电总装机量新增278.79GW,国内10省海风规划超200GW,国外多国确定至2030年海风装机需达145GW,所以中长期逻辑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今年之所以增加海风,也是因为海风的出海逻辑,相关公司也打开了海外市场,而且欧洲对海风的规划建设增速非常高,海风也非常契合欧洲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

原材料方面,中厚板、方坯、环氧树脂、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下跌将促进包含塔筒、铸件锻件等零部件企业盈利修复(大宗价格正相关)。

能源局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160GW,2022受制于大宗涨价,风光装机不及预期。今年会爆发增速33%。这里关注并不是在于装机量,而关注的是海上风电题材下所带来组件或者上下游的订单增量

防风险的核心:最大的问题永远不是产业本身,而是二级市场预期跟你的预期。打个比方,一个新能源公司好比一个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大众(散户、卖方)对他的预期是能跳5米,而真正的内部人士(机构买方)其实通过各种信息对他的预期是6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跳到7米这只股票才能上涨。所以2023年关键是要抓住那些超预期以及预期差的公司。

3、趋势预期

趋势预期(重预期轻事实)

趋势一动力电池材料技术升级趋势延续

复合集流体在安全、性能和成本上有较大优化,有望对传统集流体形成部分替代。目前复合集流体已经初步具备量产能力,随着下游电池和终端投入加大,2023年可能开始量产应用。

趋势二大型储能、类储能将迎来爆发元年

大储是国内储能主力,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进一步完善大储的商业模式,上游价格的回调也将推动储能成本大幅下降。类储能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高效经济方式,相比储能更具备成本优势,灵活性改造、燃气发电等类储能产业有望快速发展。

趋势三光伏高效率路线具备更强的贝塔

钙钛矿电池的转换效率理论极限与实验室数据均高于晶硅电池,相比硅晶电池生产过程更具经济型,降本效用突出。现阶段在多项顶层政策支持之下,钙钛矿单结电池百兆瓦级产线建设及规划数量明显增加,钙钛矿叠层电池阶段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

ps:证券的贝塔值越高,潜在风险越大,投资收益也越高;相反,证券的贝塔值越低,风险程度越小,投资收益也越低

趋势四: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全面加速

当下碳酸锂价格维持高位,锂电成本大幅上涨,钠离子电池原材料优势凸显,相较于锂资源,钠资源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且提炼简单。目前国内初创钠电企业及锂电企业均积极布局钠电池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钠电池等,产业化全面加速。

趋势五风电大型化趋势下,短板零部件领域将迎来爆发

近年来国内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风电机组大型化对风电主轴承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风电轴承是风机完全国产化的最后一环,全球风电轴承市场长期被海外轴承厂商垄断,洛轴等国产轴承厂商正在逐渐填补国产大兆瓦主轴轴承的空白。

2、新能源车

汽车方面美国新能源汽车可能是大年,原因是去年美国那个IRA法案,非常利好美国本土化,最近特斯拉调研说订单做不过来,利好那些有海外布局产能的公司。

整车方面,2023的主旋律以及能涨的是能卷50万以上的高端车以及pk出海销量,关注一下高端车的一些标配的零部件,可能会炒一波。另外比亚迪、特斯拉、蔚来、吉利是我非常看好的整车厂(没想到2022长城这么拉胯,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上世纪)。

3、消费

对消费的带动最没有信心,因为居民收入增长现在还是不如人意。

这里有一点要澄清,中国消费构成中,居民的商品消费支出(总消费支出减去服务消费)只占到整个社销的大概一半。实际上,中国有相当一部分消费体现在企业和政府的支出,是跟商务相关的消费。这部分消费在疫情后的下滑幅度比居民消费的下滑幅度还要大,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几年的消费下滑不仅是居民储蓄意愿提升造成的。

商务活动会大量增加,境外人口重新回到中国也会带动国内商务活动的恢复。这部分消费向上的弹性是比较大的,和居民收入改善也没有太大关系。这部分在过去和M1的增速是高度吻合的,因为M1反映的就是经济活跃程度。现在MS增速到1%,但M1增速不到2%,剪刀差在未来会有所修复,M1增速回升会带动商务和政府消费量的增加。

就居民本身来讲,过去两年消费支出下降,是由于大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越来越强,所以储蓄意愿上升。但有一个变化,过去10年,老百姓一直把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用来作为房子的支出,因为买了房之后每年要还房贷。这个杠杆率在过去几年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从去年开始,居民负债和存款的比值已经开始回落。我们看居民的支出构成,过去十年一直都是消费支出占比持续回落,房贷支出比持续上升,房贷支出对消费支出有一个长期的挤出效应。这个挤出效应在未来也会慢慢消除,因为老百姓不再继续加杠杆,债务和收入保持稳定。这种情况下,消费支出的比例会相应提高。还有一点就是去年LqR的下调,反映到今年就是存量房贷利息支出也会减少。所以我们已经看到在银行贷款利息支出的构成上,居民利息支出的占比逐步回落到了本金占比的下方,这也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什么时候居民才会想要把超额储蓄用于消费?

肯定收入预期要改善。从收入预期改善的角度来讲,其实又跟房地产市场有比较大的关系。

过去两年中国制造业一直都还可以,为什么制造业没有转化为居民收入预期的增加?核心的问题是服务业不行,因为服务业会影响更多人的就业。

服务业受到两方面冲击,第一是疫情,第二是房地产市场不好,所以说这两个问题得先有改善。疫情这个现在已经解除,最大的变化我认为是人和人的互动开始增加,会带动收入预期的增加。因为只要人和人能动起来,一部分人的就业增加,收入就会改善。要居民自发愿意动用储蓄去消费,我认为肯定要到下半年。我刚刚讲上半年消费可能会比较快地起来,更多不是居民自身的消费,而是跟商务活动增加带来的消费有关,这块比例也是很大的,在过去两年受疫情影响收缩得更厉害。比如说像现在炒白酒,其实这些东西消费的大头不是老百姓自己,还是跟商务活动的变化有关系。

跟商务相关的消费可能在上半年会回升的会快一些。居民自发性的消费,尤其可能金额大一点的消费,而不是日常消费,有可能在下半年恢复快一些

宏观上来讲2023年的消费业绩增长是很让人期待的,为什么呢?

  1. 过往消费的低基数,高储蓄率下,疫情放开后的资金溢出效应。
  2. 全球衰退出口链明年承压,大搞基建和地产不和事宜,三板斧之一的投资潜力和空间变小,那么刺激消费的政策不会小,这一块潜力也最大。

消费已经在22年四季度超涨,实际上能给消费在23年的上涨空间并不大,细分可能因为业绩超预期而继续上涨,但大部分消费股将处于上涨乏力,向上空间小,但下跌有支撑这样一个尴尬局面。消费股的估值低被外资永久性抬高了,即使到去年四季度,你依然很难见到20pe的优质消费股,预期peg2以下的票都不算多,预期peg1的票几乎没有。

对于较多利润的消费持股人来说是有利的,底仓可以拿着,一部分仓位反复做波段;对于后入者就比较纠结了,很难给好的买点,只能试探着逢低布局,或者做季报的超预期,又或者短炒主题概念(预制菜,国产品牌)。

4、医药

  1. 长期看,人口红利,老龄化是未来长期的趋势。尤其是器械方向。

  2. 短期看,集采的边际效应开始减弱。经过2年多的时间,集采在企业的利润和发展之间,逐渐摸索出平衡,市场也在这2年多,给大部分药企充分估值挤压的过程。

  3. 选择上,高度分散,创新药选择研发经费最多的;CXO选择订单最多的;中药选择老字号绝密配方的;资产并购选择依靠大国企背书的。医药领域的业绩很多时候不是线性增长的,很难准确判断,投资赛道的长期增长(我选择投资周期比较长方式,看准专业度高的葛兰,赵培的主动型基金)。

  4. 关于中药的看法:中药配方颗粒板块将迎来戴维斯双击(低买高卖)。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程度高,方便携带;中药配方颗粒国标出台扩宽了销售范围,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扩张提升了中药配方颗粒的需求。中药配方颗粒价格公开透明,随着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报销比例有望提升,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有望翻倍。

5、半导体&科技

  1. 科技股方面(安全与发展),未来芯片产业肯定是我们必须独立自主的产业

我们这两年进口芯片每年2.5万亿人民币,比进口石油(2.2万亿左右)还要多,并且很多航天军工类使用的,以及最先进的民用商用的芯片还会卡脖子,借鉴俄乌冲突后俄被西方制裁的情况,芯片还关系到未来国防军工的制造和升级。未来打仗一定是高科技的战争,所以国家一定会继续大力扶持相关产业,最终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不受制于人。

  1. 国产卡脖子软件发展进入加速器

但在基础软件领域美国一家独大,国产基础软件尤其是最薄弱的操作系统在国内已经有所突破。在工业软件领域综合实力仍较弱,欧美占据绝大部江山,国内工业软件市场稳中有进(在1月-2月已经爆发一轮)

  1. 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关键零部件替代进入关键阶段

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上游各功能部件尚未形成较好的产业配套,多数功能部件被日本、德国、美国的公司垄断,国内企业主要依赖外购。德国、日本也牢牢占据着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市场份额。零部件方面,目前我国85%的减速器市场、90%的伺服电机市场、超过80%的控制系统市场被海外品牌占据。个股关注机器人核心部件:减速器。

  1. 国体制下长期关注科技创新

二十大为未来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调,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些年我国研发强度不断提高,2021年研发强度达到2.44%;从2020年世界银行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研发强度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但与韩国、美国、日本、德国等过仍有差距。在逆全球化的今天,从长周期的视角来看,自主可控技术攻坚与专精特新行业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将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是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收益品种:工业母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新材料。

  1. 芯片,科技的预期

芯片是一个波动很大的赛道,就定投它是一个很容易赚到钱。如果你做单笔的人,你要有心理准备,因为它是一个强周期的赛道,所以现阶段是它的弱周期,但资本市场会体现反应。我个人认为我们芯片相关的标的,它的低点应该也过了。依据美国的费城半导体指数控制持仓风险。

费城半导体指数的高点其实是我们芯片最缺心的时候,你觉得很奇怪吗?所以有些时候我想跟各位表达一件事情,资本市场它是领先指标,股票市场是领先指标。有些时候,当你觉得很难受的时候,业务它的低点已经过了。

不管你是买科创50也好,还是买芯片,还是买半导体设备,还是半导体指数,因为这是跟这相关的。个股偏向于封测行业。

科技个股估值目前回归正常范围,原因是21-22年去泡沫化之后,美股资产回流下,好多在表内计提完,而且目前估值回归于业绩基本面上,但是科技这个方面会收到边缘政治摩擦下,波动极大,考验的是投资者的风险回撤能力。

6、房地产

对房地产不看好,怎样考虑地产对居民消费和金融带来的拖累?

我认为是一个适应过程。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国地产的黄金时期已经过了,但也不是说就变成了持续萎缩的状态。即使长期方向往下,它肯定也是下一个平台,稳一段时间再下一个平台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从财富效应的角度来讲会有一个落差。以前地产财富效应很强,现在财富效应减弱,但我认为大家的消费习惯会逐步去适应后地产时代。其实以前大家的很多焦虑是来自于我怕买不到房,我还没买房子就涨了。那现在没有这种焦虑了,如果大家真的认为地产就是一个长期向下的周期,其实消费行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年轻人也不会着急去买房。我不认为长期来讲一个下降的地产周期会对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产生一个持续性的下压,它只是阶段性的

房地产随着“三支箭”政策发布之后,22年12与-23年初1月份后,预计仍有需求和供给的增量政策刺激地产尽快回到正常运行轨道。

我们判断房地产、建筑、金融、建材、家电等地产相关产业链资产最受益。在政策效力逐渐显现的时间段,地产修复逻辑预计将支持板块低估值反弹的强周期,今年一季度将成为较为合意的配置时间点。

具体投资逻辑方面,需要慎放“强估值”和“弱现实”之间的矛盾之下业绩兑现相对困难的公司,需要寻找政策和周期比较敏感的、能够将政策和利好转化为订单和业绩的标的。中长期看,地产行业虽然成长性有限,但壁垒会越来越高,经历几年的洗牌之后竞争格局也会更加趋于有序,毛利率和ROE将修复至合理水平。当新房开始变得稀缺,土地资产在手不再是一种包袱,而是一种中性或优质资产,头部优质地产链企业的价值会更加凸显,优质头部物业服务现金流加持更优。

收益品种:房地产、建筑、金融、建材、家电

6、军工

军工赛道的特殊性,因为他很难去调研,他可能公开他的技术吗?能够让你看到的技术都是已经落后的。所以我们去看航空涨惊讶的时候拍手。你要知道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可公开的,不可公开的东西可绝对不会公开的。所以只能军空这个方向。它是一个确定性高,因为大家都知道确定性很高,但是又不会有太大的惊喜,所以它辩手军工都是在国防预算公布前后会有行情变化。

7、A股与港股市场预期

图3

从风格上来讲,港股和A股不太一样,港股的成长股基本上是跟着海外的成长股一块跌下来,在去年的风格变化中就已经反映了利率上升的问题。我们看美国道指和纳指的劈叉是非常厉害的,纳指跌了30%,道指只跌了8%。港股去年也是互联网、医药导致港股的成长股跌很多。从配置上来讲,如果要配成长股,我会觉得港股的配置价值会(恒生国企指数)大于A股。

A股来讲,外资现在要进来买A股,认为是偏消费,偏金融端的,偏地产端的这些股票的表现会更好。

因为去年A股风格转换不明显,虽然全年来讲上证50跌得比创业板要少,但差异性并不大。现在A股像50和300,基本上都跌回了2017年的水平,比2017年还要低。创业板,去年A股当中跌得最多的就是新能源车,跌了30%。创业板在过去三年的累计回报率是30%,这个涨幅甚至超过了纳指,纳指过去三年的累计涨幅也才只有16%,因为大部分疫情后的涨幅在过去一年多都跌完了。所以A股的风格转换不是那么清晰,不像其他市场。主要原因还是去年的经济不给力,价值股虽然相对抗跌,但也没有什么向上的驱动力,一个是防疫问题,一个是房地产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年应该基本上都会有所改善。

就A股市场本身来讲,我还是会倾向于认为这些内需的传统产业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些。港股配置成长性好的,高股息分红的组合。

而A股紧跟20大政策落地方向:工业产业链。2023年需要关注以下四大方向的产业投资机会:

  1.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0大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一方向重点关注国产风电轴承、国产软件、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极其核心零部件。核心在“安全”与“发展”
  2. 绿色低碳:20大报告提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这一方向重点关注新能源赛道低渗透率产业的投资机会,包括复合基流体、大储、类储能、便携式储能、钠电池、钙钛矿电池等”
  3. 数字经济:20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方向重点关注车路协同和虚拟现实。
  4. 传承创新发展:20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一方向重点关注中药配方颗粒。
  5. 价值行业(偏反转):折价国企相关、地产链-保交楼(如浮法玻璃、钢铁、家电)、化工(PPI走强)、泛消费(包括平台经济)、半导体(安全)、信息技术(安全、AI)、农业、机械(国产替代、刀具等)、上游(能源、有色)。受益于中国增长好转,同时面对海外增长下行时韧性较好:食品饮料、家电、消费、交运、金融。
  6. 成长行业(偏赛道-产业趋势):海风(塔筒、轴承)、大储、光伏(钙钛矿、电镀铜、电池设备)、新能源车(压铸一体化、4680、RET铜箔)、钠电、军工、VR。

五、固收投资

信贷息差在2022年大幅扩大,这也为公司债券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收益机会。事实上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债券的息差是在政府债券收益率之上支付的。政府债券收益率在2022年期间也大幅上升,使整体收益率非常具有吸引力。

当然,重要的是在我们在应对充满挑战的宏观经济环境时,息差扩大反映了信用风险水平的上升。然而,现在不同于以往的危机时期,银行体系安全且资本充足,企业在经营方式上相对谨慎,从而不断积累资产负债表实力。

六、全面预期管理

1、出口

招商基金的观点是出口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

对出口的共识是肯定不如去年。因为全球的经济在放缓,尤其是欧美的经济,可能对中国出口的拖累更大。但我倾向于认为中国今年出口可能会比市场预期稍微好一点。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并不认为美国经济会深度衰退。美国这一轮的经济放缓,对私人部门来讲影响没有那么大,因为整个私人部门目前杠杆率和疫情前是差不多的,没有过渡举债的问题,所以在流动性收紧的过程中,它不会特别痛苦。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短缺使得美国的就业韧性还是很强。在就业人数不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出现深度衰退的概率不大的,所以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没有太大的担心。

看中国现在的出口构成,1/4的出口都流向了东南亚和金砖四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占比在过去几年显著提高,几乎接近了现在欧美市场的总和。今年全球流动性边际上肯定有改善,因为美国加息周期进入尾声,美元也开始走弱。这样的背景下,东南亚经济的表现可能会是全球比较大的亮点,这对中国的出口会有支撑作用。相似的故事我们在21世纪初中国经济崛起的时候也看到过。在中国经济起来之前,日本最大的出口国是美国。中国起来之后,日本对美国出口的依赖性就开始下降,中国逐步替代美国成为了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国。现在东南亚经济对中国的出口的重要性,就有点类似于当初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重要性这样一个地位的转换。

2、风险预期的理解(美国衰退&A股慢牛市)

  1. 怎么看美国经济衰退的深度?用哪些指标去测量?

当从经济指标来讲,软数据,美国的两个PMI都跌破50了。上周五股票大幅反弹,债券收益率也出现大幅回落,因为上周五公布美国服务业PMI跌破50,之前制造业PMI早已经在50以下了。服务业PMI非常重要,因为美国经济的主要构成是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服务业又是吸纳美国就业的一个最主要的领域,所以说服务业景气度的下滑相当于加重了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单从这些指标来讲,美国已经有了衰退迹象。过去如果没有高通胀的问题,在服务业PMI跌破50的时候,联储都已经开始进入降息周期了。现在和过去讲的深度衰退阶段,一个最大差别是美国的就业市场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强的。非农每个月保持在了20万以上的水平,现在美国总的就业人数也只是比疫情前稍微高了一点。

现在按照自然增长来讲应该是高很多的,但只高了一点,说明整个劳动力市场还是处在一个非常短缺的状态。所以联储一直在向市场敲边鼓,说劳动力市场还是很紧。但劳动力市场现在虽然总量还可以,质量却在急剧地下降。大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尤其是科技和金融领域。主要是中低收入,像酒店,基本上时薪最低的这些行业还是比较缺人。也就是说,尽管就业的总量还可以,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经济下行使得工资上行压力不像以前这么大。但由于劳动力短缺,经济下滑可能会比较慢,不像以前是一个急剧的下滑。所以我觉得衰退不会像过去那样,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很快进入衰退。因为老百姓收入还可以,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可能工资会低一点,资产负债总体还是比较健康的。美国目前应该说还不具备深度衰退的一个基础。

最近的消费放缓,包括特斯拉卖的不好就降价,美国国内的库存也在起来。由于过去两年放水,财政大量补贴,大家确实是在某些消费上有透支,尤其在耐用品的消费上。有些东西可能提前买了,或者买得比较多。现在收入预期可能也不像之前那么高,就会开始有所收缩,所以它需要有个回补。在这过程当中油价跌了很多,对居民的购买力了有一个重新释放,也就意味着它在非油价的消费领域的购买力是有所增加。

  1. 美国加息周期什么时候会结束,何时会进入降息周期?

我认为美国今年上半年加到5%应该就差不多了。我预测美国通胀会比较快地往下走。如果单从通胀的走势来讲,我认为其实到下半年,美联储如果转向去做降息动作,也是不奇怪的。因为按现在的核心CPI保持在0.2-0.3的水平的话,年底CPI同比肯定是回落3-4这个区间,甚至可能在3以下。如果是3以下,可能还要再观察几个月,如果有更多理由说明接下来的环比,都不说是0.2-0.3,甚至出现0.1,甚至负的。按照这个逻辑,到年底的时候美国的CPI就可能不是3-4,可能直接掉到2-3去。如果掉到2-3,当然联储可能还想再看一下就业数据,如果就业数据确实也不好了,这个时候它就有可能会提前去降息。

所以我认为下半年转向降息的概率是有的,不是像现在联储自己说的这么斩钉截铁,大家都知道,从过往来讲联储变脸也可以变得很快。我觉得缩表可能相对来说退出门槛会比较高,降息比停止缩表肯定是容易的。2019年也是先降息,后停止缩表,现在这个负债表对联储来讲还是太大。所以作为一个相对缓冲的手段,其实它可以先降息,然后缩表还可以再维持一段时间,看看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会有多大。

  1. A股赚钱效应预期要减弱

A股有没有牛市不是只看融资额,还要看新增入市资金,现在市场可投资的地方不多,随着长线资金入市,外资回流加速。

3、互联网平台”利空因素“正在退潮

平台经济”红利“预期:”逆转反弹“但并非反转。

在平台经济强监管之后,互联网平台公司估值中枢连连下移,但估值走低也是创造机遇的开始。国内的互联网龙头公司依然处于估值的历史低位,2023年迎来流动性+平台经济、数字内容监管+基本面三重改善;

另一方面,看好国内龙头企业的出海规划,同时对AI、VR等下一代产品的创新周期保持乐观。而强监管在达成企业竞争目的之后,正在转向常态化监管、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比如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改力度和内容监管(如游戏版号)的进展均优于市场预期。

互联网平台整体看风险逐渐出清,2022年二季度的盈利底基本确认,主要公司收入增速在三季度回暖通过收缩非核心业务+控制成本费用,各互联网三季度开始利润率环比向上

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的改变,互联网平台的广告、电商、生活服务、支付、云计算业务、线下广告、电影等线下娱乐将迎来改善。

互联网增长最大的看点还是国内龙头企业的出海计划,目前国内的短视频和游戏出海已经颇具规模,而且电商龙头凭借供应链优势也开始在北美主要市场取得突破。

七、整体投资方向

  1. 股票市场总体为震荡重心上移,而非单边牛市,风格有可能从大盘价值切换到小盘成长,q3、q4可以看多大盘价值股。
  2. 机构共识:2023年的话,经济复苏是比较温和的;经济复苏不足以推动利率上涨,不足以推动大部分工业品需求上涨,所以认为现在市场存在一定的预期差,对经济强复苏的预期,是会面临被证否的。”一切预期“落在两会政策发布,尤其换届之后第一个两会(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两会时间基本重合,一般在3月初)。
  3. 结构化行情里面,更重要的控制仓位(4-6层仓位操作最得心应手)与回撤。
  4. 债券方向:认为可能明年上半年的利率短端可能依然是低位震荡,因为明年上半年经济大概率也不会出现显著的好转,但是下半年可能就会有些温和的上行。更长期来看,我倾向于利率是会大周期向上,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判断,显然就是债券资产类别,尤其是长久期的信用债,应该是它的回报水平,可能是会显著下行的。
  5. 2023年权益类市场三大机会:
    1. 港股
    2. 量化指增私募(公募小资金+多因子策略)
    3. 逆向投资策略(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反转因子。通俗一点讲,就是购买过去一段时间(3个月/半年表现不佳的个股,定期轮动换仓,也就是,可以自己构建一个股票池,分散行业,选取比较滞后的股票进行轮动))
  6. 对冲策略:国内CPI会增高,而CPI组成是猪 + 粮食。发改委利用宏观手段控制CPI的增长,但是无法避免的是经济复苏政策打出去大概率提高M1的增速。这时候可以提供配置猪+粮食的底部筹码进行风险对冲。
  7. 风险回撤预期:”要警惕拥挤赛道“。历史上,计算机、医药、食品饮料等热门赛道,在公募基金持仓占比接近或达到20%后,股价都出现大幅回落。三季度电力设备持仓已超过20%,泛新能源赛道占比则更加高,应警惕风险。这种判断,或许可以部分解释近期新能源赛道的普遍下杀。

八、家庭资产

:@梦尧 大佬,关于家庭资产那一块的内容还有分享链接吗,觉得讲得很好,想在回顾下[愉快]

: 哦我就是口述的,没有文稿[破涕为笑]

:我总结一下我自己认为的重点。

  1. 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超过三年期银行理财,已经是个不错的数据了。
  2. 算算自己的净资产(总资产-总负债)和现金流(收入-支出)
  3. 和家庭成员一定要坦陈沟通。
  4. 做好投资计划,一定要严格执行。
  5. 发现自己承受不了高风险的波动,就减少权益类资产的比重。
  6. 如果不太能接受亏损+对市场认知不强,可能只适合银行理财,大额存单,国债这种低风险产品。 (不同风险等级银行理财的股票基金比重不一样,风险也不同)

:银行理财的风险不一定低的,虽然分成二一和2521的话,基本上是它有这个,就是每一个等级,它是有限制,你才能叫212345,这五个等级,那一和二相对好一些。三以上其实就肯定会有可能会出现净值下跌的这种情况。

:真正基本上风险很小的银行理财就是T加零或者T加一的现金管理类的产品,它是因为有一个现金管理类产品的一个办法存在,所以基于这个办法,这类产品是归银监会管,那货币基金是归证监会管,证监会的这个办法的话,对货币基金管理的办法,比银监会对于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办法的要求,要更加严格,就因为这个严格,所以两个产品之间存在大概50BP的一个,就零点儿,五个百分点的这样的一个收益差,所以您可以看到目前的话。货币基金大概在一点儿六左右,那现金管理类产品T加零左右的就是二点儿一到二点儿五左右,这类的可以说它风险是,不太大,至少不就损失本金的风险是不大的。除此之外的,其实都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即便它是T加二,严格来讲它也有这种可能性。

:最后说错了,不前面T加0T加一是是是没错的,最后那个T加二,我想说的是R2,因为现金管理类的产品基本都是R1R2这种,对,前面的话说的应该是差不多,现在银行理财已经没有很高收益,又没有风险的那样的一些产品了,因为那个是2018年之前刚性兑付的条件之下,银行所有产品是一个资金池,到2018年之后,它要你每一个产品对应资产,你每一个产品对应资产的话,这个资产如果出现。亏损,那我们的这个理财产品是一定有可能出现亏损的,所以我们之后,随着净值化管理的这样的一个正式开始,从去年底开始,今年从去年开始,所以整个这些个理财产品就会出现一些不不定期的出现一些赎回潮,出现一些净值的下跌,这些。

:这个净值的下跌的话,往往都与债券市场的波动有关,所以,如果我们不是很理解债券市场的一个运行逻辑的话,那么其实不建议无脑买入定期的理财产品,只建议买现金管理类的理财产品,可以作为一个比货币基金高零点儿五个百分点的这样的一个投资,就是它整体上来说会比定期存款的利率差不多,然后,又是一个你随时可以取出的。是这样,但如果说想去做更多的套利,或者说更多的往上去找百分之三四以上的,又没有风险的,这个时候这个时期已经没有了。

:以上,因为在外面,打字来不及,抱歉语音回复

:再费一点话,就是我跟大家聊一下,就刚才鹏哥说的,高风险不一定能够带来高回报,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我自己觉得回报这个事情,第一来自于认知,第二来自于运气,我们尤其在金融投资上面,要把这个事情分清楚,不论是简单到存款,还是到复杂的股票期货,这一些东西,不要错误的把它归类,整体降低预期,而且不要迷信任何权威,不要迷信任何的机构,就好像那大家都是互联网从业的,我举个非常简单的,我都懂的例子,就是说如果微信。腾讯,现在说我去做短视频微视,那大家都会去嘲笑他,或者不会觉得他一夜就成功,那为什么嘉实基金,中欧基金,或者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他发某一个产品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一定就会让你赚到钱?并不一定是这样。

:多啰嗦一句,没了[笑脸]

:其实我自己的一个纠结是,去买风险略高的任何产品,都觉得自己极大概率是韭菜,必亏。但又不太甘心把大笔的钱放在2.x的产品上,同时,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持续投入时间研究股票这些东西。这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

:鹏哥我是这么想,就是您这种方式是比较适合就是做资产配置的,比方说您20%的钱是定期存款,刚才说的低收益200多这些,然后你剩下比如20%的是权益类的资产的话,那这20%,可能10%或者15是沪深300指数,比如5%-10%是这个标普指数,如果您是做科技的对,您您很了解科技行业,那还可以在加纳斯达克指数这样。那我的原则就是您,您说这个情况也就是证明,其实您对于股票投资这类东西,其实是有一些风险厌恶的,那就投资指数基金,因为指数基金从长远来看,这个国家要是只要它经济是正常的发展的话,指数基金长期来看一定是会涨的,宽基指数,也就是这个市场上最广泛的这样一个指数基金。

:那比如两百万,在不花时间和心思的情况下,应该怎么组合,可以有更大概率达到5个点(假设通胀平均是这个水平)并且风险在各种配置下相对最小?当然都是在说概率哈,理解怎么都有不确定性。

:因为这个指数基金,它代表的是这个市场上所有的大公司的一个权益的集合,对?沪深300就是A股前300大,标普500就是美国前500大,这您肯定很清楚,那就避免主动管理的人的存在。所以刚才一鸣说的那个,您看说的这个,只要靠谱的管理人,我自己是是是可能不太认同这种观点,一家之言,我是认为,比如我们要是几百万上千万给到任何一个人,我们都没有理由开始就相信他对,其实在金融资产管理行业之外所有的股。

:在此之外,所有的服务业的话,你要看到它的服务效果才能买对,简单到我去捏个脚或者去按摩,他得给我按舒服了,我才会买。那金融产品的特点是到你亏的那天,你都不知道他到底能力怎么样,涨也不一定是他自己管理的能力的原因导致的,涨的有可能是市场浮涨,但是权益类资产如果您不配置,那么大概率是跑不赢通胀的家庭资产,所以一定要配,那就买指数指数,就买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它最好的公司的一个集合。的指数,那除了这个之外,您可能还有房地产的投资,可能又占了百分之几十,那再剩下那百分之二三十,可以比如说5%买些黄金,5%是比如原油的这样的产品,如果您不愿意碰的话,就黄金,那它有一定可能抗通胀或极端家庭风险情况之下能够最保值,然后剩下的可能您再做一些私募,或者是您,肯定现在。

:您认识很多人,剩下可能在百分之几去做一些这种一级市场类的,您所相信的人的这种对,初创类的投资加起来的家庭资产基本就够了。

:像您说这个200万,比如说5%,那您这里面就大概率要配债券基金或者是股票,才能够把它的收益拉上去,那就要看您如何定义风险,这个风险是跟您的投资的这个整个的时效有关的,比如说每一年我都要达到5%,那就不要碰股票,一定不要碰对?那您说十年之内年化能有5%,那其实指数基金就是一个我觉得挺好的一个选择,在里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大概您可以算一下,我我存就把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存款是二点儿五,对?那我的长期的定存,五年期的可能到三点儿五,那我可能债权基金它当然也有可能亏损,它可能百分之四点儿多,再加一些指数基金,就看您看好哪个国家就买哪个国家的基本上就够了,我自己觉得这就够了

:指数也有很多很多种,哪些指数目前看信心比较好呢?

:我假设200万和1000万是一样的配置思路

:对,我也建议您是这个思路,不要因为钱的多少而改变。换句话说,如果50w的时候我敢搏命,500w时候不敢,那么大概率最后经营不到500w的资产,因为我们的投资策略会随着钱增加而变化,心态也会变化,最后就是操作变形。

:其实配置复杂了就要花心思,我挺认同刚刚你提到的,我理解大致是,5%黄金,20%放在低收益现金理财应对可能需要的流动性,75%这样放在指数基金

:那么问题是这75%的指数基金,比如就买两三只,不买的太复杂,你觉得合理吗?

:我自己的逻辑是:

  1. 不买任何行业指数基金或行业ETF,因为任何行业都有周期,而且行业ETF的管理费并不低,此外,行业ETF的编制办法可能存在随意性,也就是名不副实,具有一定欺骗性。
  2. 我看好美国、中国(当然印度等也可以,这里面可以继续添加,根据我们对这个国家经济的理解)。
  3. 因此我只买沪深300指数基金和标普指数基金、纳斯达克指数基金,而且选费率最低的。
  4. 定投。指数基金一定要定投,不能随性,不然和追涨杀跌股票一样。我甚至不赞同通过对美联储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而择时,因为从潜意识里这代表一种自己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判断,但是宏观经济的预测是很难的。

:以上是对于家庭理财的权益资产的配置方案,可能更适用于完全不看金融市场,风险偏好较低的家庭。

:同意,其实你的这个逻辑不受短期各种变化的影响,更多看的是一个市场长期的趋势。

:我觉得75%放指数基金的话可能并不低了。您可以设想下,比如2022年纳斯达克跌30%,比如2018、2022,沪深300都跌20%+,如果您赶上了(一定会碰到这种情形),家庭0.75*0.25=0.1875的资产在这一年就(俗话说)亏掉了,而且境内的基金很讨厌的一点是不分红,那么也就是您75%的家庭资产在极端情况下跌,导致家庭资产阶段性缩水18.75%的情形下,这部分资产还没有现金流入,而按照再平衡操作,您此时还应该往里面加仓,是否能接受?我自己觉得,似乎可能会有些心理压力,或者家庭可能会有压力传递过来。

:周期就跟我减肥一样,一阵子放松就胖了5公斤,然后努力一阵子,瘦回去3公斤,然后又一阵子放松胖了5公斤,再一阵子努力瘦回去3公斤……看短线,是有周期这个概念的,但长期趋势就是变胖。

:嗯,在上面的语音里说了,1-3年期,5%,不回撤,我觉得很难有这样的保证。至少5-10年期去看,才适合投指数基金。

:长期大概率是这样,但就像您这个比喻里面,也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咱不能生病。比如1990年后的日本,生了大病,它的市场指数,日经225指数,到现在刚缓过来。但是同期印度指数,美国的标普和纳斯达克指数,无比辉煌。

:因此指数基金我自己觉得,最重要的是选对国家和市场,第二重要是定投,第三重要是长期坚持住[破涕为笑]。

:是,这个确实也是基于对宏观经济大趋势的一个把握。

徐:不过我觉得你说的已经特别清楚了,再往下深入研究就没法不持续花心思了,可能就不太适合我这种不愿意在投资理财上持续花时间的人了

:谢谢,创业发展期建议考虑到较极端不利外部环境下创业公司的资金需求,留出足够的资金后再考虑家庭理财账户中是否增加权益资产。如果我们的创业是互联网、传媒等行业,那大多是服务业;或者从事机器人、芯片等制造业,经济环境不佳的时候,可能创业公司发展也会慢下来,而此时可能股市也不好,因为股市是经济晴雨表。所以很可能这些业务或者说资产的波动是同向波动的。

Leung:其实创业并不应配置任何高风险的组合。因为你的资金流动性会被不定性风险丢对冲掉。真的想做的话,我个人建议手上资金达到50W左右才考虑,然后最好的选择是买1年期定存,到期再继续续上。

九、黄金

  1. 买黄金就不要想着卖,就不存在亏不亏了。是万不得已的救命钱,不是投资。
  2. 黄金不是投资,是避险。
  3. 最极端的情况,经济崩盘了,纸币要用麻袋装着去买菜了,房子没人要了,黄金能让自己吃饱饭。
  4. 不要去金店买黄金,去银行。可以是实物,或者基金类的产品。
总访问次数: 46次, 一般般帅 创建于 2023-02-20, 最后更新于 2023-08-06

进大厂!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动态!